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韦兹莱本笃会修道院

韦兹莱本笃会修道院建于公元9世纪,建成不久后便安置了圣女玛丽亚·马德莱娜(St Mary Magdalene)遗体,从此便成了朝圣要地。1146年,圣贝尔纳多(St Bernard)在此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进行了布道。1190年勇猛善战的狮心王理查德和菲利浦二世奥古斯都在此相会,然后踏上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途。韦兹莱的马德莱大教堂是12世纪的一个修道院式的教堂,柱头和正门都有精美雕刻,是勃艮第罗马式艺术和建筑杰作。

中文名 韦兹莱教堂和山丘

类 别 教堂

地 点 法国

类 型 城市特征

目录

遗产描述

法国中部勃艮第大区(Bourguignon)约纳省(Yonne)境内莫尔旺,这里座落着中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也是当今法国最秀丽城镇之一的韦兹莱。在中世纪近三百年时间里,这座圣山和耶路撒冷、罗马及圣雅克一起被称作基督教的四大圣地。作为欧洲基督徒每年经法国前往西班牙宗教圣地德孔波斯特拉城朝圣之路的汇合点之一,促进了这里的经济繁荣,其市镇人口在12世纪已近万人规模。著名的韦兹莱圣玛德莱娜教堂屹立在山顶上。她的历史可追溯到法国卡洛林王朝统治时期。传说公元858年,《武功歌》中的传奇人物吉拉尔骑士(Girart de Roussillon)在韦兹莱山岗上修建了第一座修道院。然而在15年后,这座修道院便遭到诺曼底人的洗劫和焚毁。1096年,人们又在附近的山丘(即现教堂原址)上重修了一座本笃修道院。到了12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堂规模也日益扩大。这里也是十字军东征的大本营,1190年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吕斯和英国国王理查德·克尔德里翁从大教堂出发,登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途。自从1217年圣弗朗索瓦·达西斯派遣6位僧侣在此修建了法国第一个天主教方济会的修道院之后,大教堂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且在1279年的9月9日,圣女玛利·玛德莱娜的圣物正式转移到圣马克西姆(St Maxime),来此朝圣的教徒日趋减少,大教堂的身价一落千丈,在百年战争中又受到重创,到19世纪教堂已经完全衰落,直到1840年才得以修复。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vi),韦兹莱教堂和山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

韦兹莱坐落于勃艮第地区库雷河左岸的小山上。在古代,这里一度是宗教圣地[1] 。9世纪迦洛林王朝时开始有僧侣定居于此。11世纪,传闻参加耶稣受难的圣女玛丽·马德莱娜安葬于教堂下面,于是吸引了众多信徒来此朝圣。12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堂不仅拥有众多的虔诚教徒,而且深受朝廷的重视,对教堂不断的进行修葺、扩建,随之教堂的规模日益扩大,中殿、前殿、祭坛、耳堂都于此时相继落成。中殿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中最富有独特的创造性的是其半圆形的拱券结构。设计者用棕色和白色拱石交替砌成,被认为石罗马传统的优美典范。尖顶拱形和橄榄行拱穹的祭坛造型精致,标志着建筑艺术造型和审美向哥特式过渡,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曾经对法国北部的哥特式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中殿和前殿里还有独一无二的人像柱饰头的雕刻,中殿正门三角楣上也雕了"最后的审判"的画面,这些都是堪称是韦兹莱大教堂的艺术精华。1146年复活节,教皇尤金三世和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授意圣贝尔纳多在大教堂向聚集在山坡上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演说。1190年勇猛善战的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吕斯和英国国王理查德·克尔德里翁从大教堂会面,然后踏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途。韦兹莱的马德莱娜修道院大教堂建于12世纪,是勃艮第罗马式建筑的杰作,体现在它的整体建筑上,还体现在它雄伟的柱顶和雕刻精美的大门上。1217年,圣弗朗索瓦·达西斯派遣7位僧侣在此修建了法国第一个天主教方济各会的修道院,大教堂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很多人不再相信有关圣女玛丽·马德莱娜的传闻。来此朝圣的教徒日益减少,香火不再旺盛。到19世纪时期,大教堂已经衰落破败。这时,刚成立的法国"历史建筑委员会"责成勒杜克负责修缮工作,力求恢复大教堂的原貌,修复工作持续了20年之久。法国的修复专家活动也由此展开。现在大教堂已经受到法国政府的法定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韦兹莱本笃会修道院建于公元9世纪,建成不久后便安置了圣女玛丽亚·马德莱娜(St Mary Magdalene)遗体,从此便成了朝圣要地[2] 。1146年,圣贝尔纳多(St Bernard)在此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进行了布道。1190年勇猛善战的狮心王理查德和菲利浦二世奥古斯都在此相会,然后踏上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途。韦兹莱的马德莱大教堂是12世纪的一个修道院式的教堂,柱头和正门都有精美雕刻,是勃艮第罗马式艺术和建筑杰作。

视频

法国库雷河左岸韦兹莱,探访法国风情的古民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