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屬
非洲象屬 (學名:Loxodonta)[1] :是象科的一個屬,於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Cuvier)命名。成年非洲雄象高於3.5米,最高更可達4.1米。體重約為4至5噸,最重記錄有10噸。它們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千克重。該屬包括二個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分6個亞種。 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態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徵上都有所不同)。該屬的兩種象均產於非洲,它們可以生活於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 因為象牙,無數的非洲大象就被殺害。非洲象被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被《華盛頓公約》CITES列入附錄I,但是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非洲象被重新劃定到CITES附錄II。其中非洲草原象是科特迪瓦和莫桑比克的國獸。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非洲象屬
- 拉丁學名:Loxodont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長鼻目
- 科:象科
- 屬:非洲象屬
- 種: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 亞種:6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Anonymous, 1827
- 英文名稱:African Elephants
形態特徵
非洲象屬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雌、雄均有長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非洲象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2.3-4米,體重範圍從2噸到7.3噸。大部分非洲象體重為2.7-5.5噸之間,7.3噸是發現最大個體的非洲象,非洲象是現存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比亞洲象稍大,可以通過大如蒲扇的耳朵將其同亞洲象區分開來。亞洲象耳朵更圓、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發熱量,保持身體涼爽,但有時非洲大陸的溫度實在太高了,所以非洲象需要非常大的耳朵散熱。
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後噴到全身。之後,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單單象鼻就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亞洲象僅有一個。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長牙,去尋找食物和水,將樹皮從樹幹上撕下來。
棲息環境
非洲象產於非洲,它們可以生活於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歷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的叢林低地地區,由於人類侵犯和農業用地不斷擴張,非洲象的棲息地僅限於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森林、矮樹叢和稀樹大草原。
生活習性
喜歡群居,一般20-30隻集成一個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統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象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非洲象行走時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儘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於膛過泥地。為了採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群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
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衛,而雌象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象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區域性滅絕:布隆迪、岡比亞、毛里塔尼亞。再引進:斯威士蘭。
繁殖方式
非洲象沒有固定的發情季節,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象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於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幼仔一般在7-8月間出生,每胎產1仔,兩次產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隻雌象一生可以產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裡,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剛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重約為109千克,雌象每次需要餵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尋找到雌象的奶頭在什麼地方,然後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象身邊倍感安全。幼象出生後,象群等到它有足夠力量能跟上它們才繼續行走,通常需要等兩天時間。幼象隨着身體漸漸長大,眼睛和耳朵也越來越靈敏,自信心也增強了,但偶而也還會走失,不過當它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員總是應聲而來。非洲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是其成長的標誌,幼仔沒有牙齒,以後逐漸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隨着身體的成長越長越長,以後也會由於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非洲象13-14歲性成熟,壽命可達60-70年。
種群現狀
20世紀70年代初,因為象牙,無數的非洲大象就被殺害。從非洲運出的80%象牙都是盜獵自大象。1990年頒布的國際象牙禁令緩解了這一情況,但卻不能根除。在野生動物管理不太健全的國家,仍然存有為黑市盜獵的現象。非洲的大部分象牙都出口到亞洲。2013年9月在津巴布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萬基國家公園內,盜獵分子使用毒性劇烈的氰化物污染大象飲水的鹽漬地等水源,造成至少100頭大象中毒死亡。人類到森林定居和發展農業導致許多獸群被趕到了孤立的棲息地。人象在鄉村的衝突造成破壞甚至死亡。在亞洲,人象衝突是大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由於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歷史上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80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千克左右,其中90%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70年代到80年代,批發價從每千克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非洲草原象野生種群在42萬頭左右(但由於偷獵頻繁,再加上象的繁殖率本身就低,所以它們依然是受威脅的動物),人工飼養下的有4萬頭左右。非洲森林象野生種群約為2萬多頭,遠少於非洲草原象。雖然未被列入瀕危動物,但憑其現存數量其實完全可以算是瀕危物種了,儘管偷獵者難以威脅到它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1989年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博茨瓦納(1997年)、納米比亞(1997年)、南非(2000 )和津巴布韋(1997年)四國的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信息
1997年,《華盛頓公約》正式批准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三個國家將它們的大象從附錄一轉到附錄二中,這就意味着這些國家可以一次性將合法取得的象牙出口到單一的進口國(日本)。2002年召開的第12屆《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締約國大會同意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南非這3個國家在符合相應規定後,一次性銷售庫存的象牙。作為《華盛頓公約》成員國,中國從1989年開始禁止象牙交易。但是國內的象牙交易還是不斷增長,因為國內還是在加工和交易《華盛頓公約》生效前所進口的庫存象牙,同時也促成了非法的象牙交易。中國政府查獲了大批象牙,表明了在取締非法象牙交易的決心。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尼亞等國曾呼籲本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