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靖遠縣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 靖遠縣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1]

目錄

基本簡介

靖遠縣隸屬於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2012年,靖遠縣總人口47.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其中包括回、藏、滿、蒙古、東鄉等少數民族。

靖遠縣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 靖遠縣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發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2]

建制沿革

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據,戰國末期。

秦代,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靖遠境內始置祖厲、鶉陰二縣,屬安定郡,郡治高平,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新莽時期,改祖厲縣為鄉禮縣。

東漢時期,祖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武威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將祖厲縣南遷,置隴東郡。前秦於鸇陰縣地置平涼郡。西秦屬苑川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高平鎮,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隋朝時期,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唐代初期,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

北宋時期,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置敷川縣。

崇寧三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南宋時期,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元代,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明代初期,裁會州,於迭烈遜設巡檢司戍守。

清代,順治元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

康熙二年,靖遠衛併入隴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

乾隆二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民國三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

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

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

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

1996年,靖遠縣面積5677平方千米,人口44.3萬人。轄1個鎮、20個鄉:城關鎮、興隆鄉、東灣鄉、糜灘鄉、鳥蘭鄉、北灣鄉、中堡鄉、平堡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雙龍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大蘆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曹峴鄉、三灘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63076人,其中:城關鎮38817人,平堡鄉18580人,北灣鄉31793人,中堡鄉10678人,糜灘鄉23350人,三灘鄉20974人,烏蘭鄉32304人,東灣鄉43001人,大蘆鄉20383人,興隆鄉13504人,雙龍鄉14817人,石門鄉17407人,劉川鄉20245人,高灣鄉26112人,靖安鄉13830人,五合鄉30326人,東升鄉21283人,北灘鄉35461人,永新鄉11719人,若笠鄉9771人,曹峴鄉8721人。

2002年,北灣、東灣2鄉撤鄉建鎮。2005年1月,烏蘭鄉與城關鎮合併為烏蘭鎮;撤銷曹峴鄉併入若笠鄉;撤銷中堡鄉,將其所轄中堡、營坪2個村併入北灣鎮,營防、賈口、上灘3個村併入烏蘭鎮。

2007年末,全縣轄烏蘭、東灣、北灣3個鎮和平堡、糜灘、三灘、劉川、若笠、大蘆、高灣、興隆、雙龍、石門、永新、靖安、五合、東升、北灘15個鄉,共有9個社區、175個行政村,60個居民小組、1125個村民小組。

2008年末,全縣轄3個鎮、15個鄉:北灣鎮東灣鎮烏蘭鎮、平堡鄉、糜灘鄉、三灘鄉、大蘆鄉、興隆鄉、雙龍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175個行政村,1125個村民小組,農村人口9.49萬戶44.10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靖遠縣常住人口454925人。

行政區劃

2012年,靖遠縣下轄3鎮16鄉:烏蘭鎮、東灣鎮、北灣鎮、劉川鄉、糜灘鄉、平堡鄉、若笠鄉、三灘鄉、大蘆鄉、高灣鄉、北灘鄉、東升鄉、靖安鄉、石門鄉、雙龍鄉、五合鄉、興隆鄉、永新鄉。[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地貌

靖遠縣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

氣候

靖遠縣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發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礦產資源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非金屬礦藏有煤、石灰石、坡縷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種,近年來最新勘探發現的特大型坡縷石儲量10億噸,品位及儲量均居世界第一。

生物資源

2012年,靖遠縣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農作物為主,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總產4.75萬噸,分布于靖遠縣各鄉鎮;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總產6.27萬噸,分布于靖遠縣各鄉鎮;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總產1.4萬噸,主要分布於平堡、北灣、糜灘、三灘、東灣、雙龍等鄉鎮。

人口

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01709人,年末總戶數為146428戶。總人口按性別分:男258247人,占總人口的51.47%;女243462人,占總人口的48.53%,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07;常住人口為45.8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4.0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9‰。[5]

經濟概況

綜合

初步核算,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019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035萬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78866萬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79025萬元,增長8.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35.0:24.8:40.2調整為34.8:25.5:39.7。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4元,比上年增長8.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96元,增長3.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5.47元,增長7.8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83.72元,增長8.62%。

農業

2016年,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246174.65萬元,同比增長5.19%。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23.72萬畝,比上年增加1.01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6.06萬畝,下降2.52%;油料種植面積5.19 萬畝,增加0.26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0.31萬畝,減少0.0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15萬畝(不包括薯類),增加0.27萬畝,其中日光溫室蔬菜面積達到6.58萬畝,增加0.25萬畝。瓜類種植面積13.84萬畝,比去年增加1.77萬畝。藥材種植面積10.50萬畝,增加0.49萬畝。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33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5.14萬畝,當年苗木產量2643.28萬株, 本年出售樹苗1362.14萬株。

全年肉類總產量20444.88噸,比上年減少0.41%;禽蛋8992.17噸,下降10.89%;全年水產品產量815.48噸,減少5.07%。[6]

工業和環境保護

2016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12997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2557萬元,同比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2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28502萬元,完成增加值25021萬元,增長6.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84495萬元,完成增加值27536萬元,增長9.0%。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87458萬元,下降7.45%,產銷率為94.52%。受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工業實現了由布局分散向園區集聚的轉型。

2016年年末全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8400公頃,省級森林公園2個,總面積771.79公頃。全縣有生活污水處理廠1個,生活垃圾填埋廠1個,全縣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0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到16.42%。全縣能源消費總量82.94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工業能源消費47.39萬噸標準煤,下降7.5%,單位GDP能耗為1.2217噸標準煤/萬元,下降7.8%。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節能降耗指標全面完成。

旅遊業

深度開發文化旅遊資源,南華山文化生態產業園、法泉寺風景旅遊區等項目加快推進,成功舉辦了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白銀法泉寺民俗文化旅遊節等賽事和節會,紅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鄉村體驗游等持續升溫,2016年,全縣旅遊總收入4.6億元,比上年增長29.58%。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83萬人次,增長22.4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6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41所,其中:普通小學124所,小學教學點73個,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獨立初中30所,高級中學5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學校1所。全縣共有幼兒園112所,其中:公辦幼兒園37所,民辦幼兒園75所。在校學生人數59319人,其中:小學生29497人,初中生14141人,高中生12681人,職業中學生3000人。全縣教師總數6654人,其中:小學教師2898人,初中教師2133人,高中教師1098人,職工教師220人,幼兒園教師290人,特殊學校教師15人。2016年全縣大中專院校錄取人數普通高校招生考試二本上線總人數人。

醫療事業

2010年,靖遠縣成功應對了甲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流行蔓延;2010年靖遠縣共籌集住院統籌基金3466.95萬元,全年住院參合得到資金補償21253例,共報銷住院費用3123.6萬元,基金結餘153.39萬元,實際補償比50.6%,住院分娩率達85.24%,孕產婦系統化管理率76.9%;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38.43%,較2008年上升14.6%;新生兒死亡54例,死亡率10.23‰,較去年同期下降2.5‰,孕產婦死亡1人,死亡率18.9/10萬,較2008年下降38.6/10萬,每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發生。

衛生事業

全縣共有衛生計生機構223個(不包括個體診所79個),其中縣級衛生行政機構1家,衛生監督機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各1家,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院、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機構各1家,民營專科醫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縣級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鄉鎮衛生院19個(含分院1家),鄉鎮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8個,村衛生室176個。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261張,其中縣級900張、衛生院331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張,全縣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2.74張。全縣衛生計生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037人(不含臨聘人員),其中醫療機構在職職工910人,衛生技術人員825人。

社會保障

2016年,全縣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9898人,征繳養老保險費774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9705人,征繳失業保險費438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0617人,征繳職工醫療保險費4966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3543人,征繳居民醫療保險費224萬元;工傷保險參保20667人,征繳工傷保險費569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3601人,征繳生育保險費201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縣核定應參保人數為244000人,已參保232532人,參保率95.3%,征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202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1.79萬人,參合率達到99.35%。全年全縣共有3250戶、7620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3349萬元;共有18522戶、66302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1.1億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

2016年,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減少3531戶、1574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4.21%,較2015年降低2.69個百分點。

地方榮譽

2012年,靖遠縣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隴上名邑"、"黃河明珠"等美名。2016年被列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16年榮獲「全國法治縣創建先進縣」稱號。

風景名勝

法泉地靈

法泉地靈在縣城以東有一座古佛寺,深藏於楊梢溝口紅山岔中,這便是始建於北魏時期的法泉寺。

烏蘭山

烏蘭山聳峙于靖遠縣城南端,又名城南山。因山中多生烏蘭花,故而稱其烏蘭山。烏蘭山勢峙若屏,山嵐氤氳,煙雲纏腰,廟宇洞窟鱗次櫛比,錯落成趣,蔚為一處勝景。

哈思山

哈思山在靖遠縣境北部,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山脈,它就是哈思山。"哈思"二字來自蒙古語,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巒逶迤,蜿蜒起伏,猶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東南綿延數十公里,橫峙黃河南岸,高聳北國大地,挺拔俊秀,雄偉神奇。

屈吳山

屈吳山位居靖遠縣境東南部,地處靖遠、會寧、平川三縣區交會地帶,屬祁連山東端余脈,地質構造上因祁秦褶皺隆起形成,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與六盤山支脈相接連,逶迤起伏,綿延不絕。

獨石頭

獨石頭在靖遠黃河鐵橋北端向西兩公里處,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於黃河北岸的農田裡,形如柱狀,蔚為壯觀。這就是被譽為靖遠古八景之一的"中流砥柱",又名"獨石頭"。

雪山寺

雪山寺在位于靖遠縣境北部的哈思山脈中,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山峰叫做雪山,山上生長着大片次生林木,松柏蔥蘢,綠蔭遮天,為當地少見的森林景觀。在這蒼松翠柏的大山深處,隱藏着一個古老的寺院,這便是雪山寺。

平堡黃河吊橋

中國農民第一橋在黃河入境靖遠的平堡鄉,當人們走進烏金峽口時,就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吊橋,橫跨滔滔黃河之上,高聳的橋墩,粗壯的鋼絲繩,平直的橋道,構成了吊橋壯美的氣勢,與周圍雄渾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不由令人駐足觀望,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

地方特產

棗樹在中國栽培有300多年歷史。《詩·豳風·七月》雲:"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千百年來,紅棗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燈籠辣椒

地方名大辣子、圓辣子、甜椒,為靖遠優質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開張,葉片厚大,生長勢強,要求光照、通風條件良好。果實扁園,縱溝較多,色澤鮮艷美觀。

哈思梨

哈思梨屬稀有珍品。因產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於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

鴿子魚

北方銅魚,鯉形目,鯉科,亞科,銅魚屬,地方俗名鴿子魚。因其形似鴿子而得名,體扁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體背古銅色。頭小,口小呈馬蹄形,具長須一對,頭長為口寬六倍左右。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灘羔羊一月齡左右宰剝加工而成,皮板輕薄,柔韌細密,毛股緊密,花穗美觀,成明顯大波浪彎曲,俗稱"九道灣"。

冬果梨

地方名大果子,在靖遠栽培歷史長分布範圍廣,較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宜具灌溉條件排水良好的輕土壤上栽植。產量高,品質優,果肉細脆,果汁味甜酸適度可口,耐貯耐運,越冬性強,是靖遠縣果類的名優新產品。

羊羔肉

靖遠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於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藥膳滋補價值。[7]

歷史文化

居住

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一個不斷融合演變的過程。移居這裡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行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聚居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大營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舖、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裡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係。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窯洞、箍窯、棚道、臥鋪子等。

飲食

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着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鐘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鐘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麵。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麵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麵食為主。

服飾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貧富差距,民眾着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為自製粗布服裝,冬着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着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着中山裝,男子穿自製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繡花鞋。

喪葬禮俗

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8]

交通運輸

2012年,靖遠縣現有縣鄉公路392.9公里,農村道路2432公里,公路密度4.13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公路等級分,有國道134公里、省道51公里、縣道328公里;按路面類型分,有鋪裝路面182公里、砂礫路面1042.4公里。2016年,省道207線靖遠黃河大橋至吳家川二級公路、壩吳公路、靖平南路等項目建成通車,新增公路里程1157公里,基本形成了連接城鄉、貫通內外的路網體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