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水庫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 水庫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1939年,原設計為97公尺高的混凝土重力壩,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日益劇烈,無法繼續施工,遂於1944年停工,僅完成全部壩體的6%,而輸水管、廠房、水輪機、發電機全部安裝完成。
- 戰後台電受美援協助,委由美國墾務局(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重新設計大壩,將日本人原先設計的直線形壩改為拱壩<,下接壓力隧道及鋼管至萬大發電廠,裝置有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二部,容量為207,700瓩。
- 在1953年5月重新開始動工,1957年霧社水庫完工,一號機及二號機開始蓄水發電,整體工程於1960年8月興建完成。
- 2012年,「萬松計畫」完工,於萬大發電廠增設三部發電機組,其中包括霧社水庫擴增一部機組(四號機)。
- 2013年9月13日萬大電廠松林分廠正式完工,開始商轉發電。
相關資料與數據
- 集水面積:219平方公里
- 滿水位面積:350公頃
- 正常蓄水位標高 1004.6 公尺,最高洪水位標高1005公尺
- 計畫有效蓄水量:14600萬立方公尺
- 現存有效容量:5439萬立方公尺
- 蓄水壩:曲線重力混凝土壩
- 壩頂標高1005.84公尺
- 最大壩身高度114公尺
- 壩頂長度205公尺
- 壩頂寬度7公尺
- 壩體積349,000立方公尺
- 計畫效益:年發電量100 X 100000kwh
- 發電:裝機容量:20,700 kw
- 計畫年發電量:100 X 1000000 KWH
- 防洪效益:降低洪峰:2520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