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國家步道是由「霞喀羅警備道路」及「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兩條古道所構成,原是貫穿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基那吉群」,與五峰鄉泰雅族「霞喀羅群」兩大族群領域的警備路。日治時代,日本軍警與此區泰雅族爭戰不斷,日本官方修築原住民原有小徑,成為軍事道路。由於道路翻山越霞喀羅大山北鞍當時稱為「霞喀羅大山越嶺道」。 出入口一:石鹿古道直行至終點,道路舖面轉變為碎石路面,即為步道入口,入處設有解說牌及步道明牌,沿碎石路前行,即可進入步道。 出入口二:從養老進入後直行至柏油路面終點,接碎石路面,即為步道入口,入處設有解說牌及步道明牌,沿碎石路前行,即可進入步道。[1]
霞喀羅古道,全線縱走約22-23k,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五峰鄉與尖石鄉,沿線的日本警官駐在所遺址,密度為台灣全島最高。目前除白石駐在所尚稱完整外,餘均成廢墟。
霞喀羅(Syakaro),是一座山、一條溪、一支泰雅部族的名字。Syakaro一詞,在泰雅族語是「烏心石」的意思,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流域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約在250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便以此為棲身之地,並用來為部族命名。
霞喀羅國家步道,西起五峰鄉的清泉部落石鹿登山入口,東端出口是是尖石鄉秀巒村養老登山口,兩地都是以野溪溫泉聞名,兩端登山口都可以從部落開車循產業道路抵達。十二月中旬的楓紅層層景色美如畫,是賞楓健走的好路線。全程除1-3公里處為緩上坡外,餘均為平緩或下坡步道,樹木遮蔭,無日曬,是一條老少皆宜的健行路線,步行約7-9小時。 沿路每隔500公尺均設有里程木樁。 [2]
霞喀羅國家步道是一處具歷史與美景的夢幻級古道,沿線可看見日治時期,日人為討伐尖石、五峰一帶部落修築之駐在所、電線杆、碉堡、紀念碑、土牆及砲台遺址,步行其間,從解說牌說明了解這一條有著可歌可泣的歷史古道背後的許多故事。
步道有多處極佳的賞楓點,入秋時可見滿山火紅的楓樹林,是知名的賞楓景點。沿途景觀秀麗,吊橋、山澗林相美不勝收,栗園的竹林與馬鞍的楓香林,尤其迷人,讓人忍不住駐足流連。秋天來道霞喀羅,沒有人不會被迷倒的。那一片夢幻又浪漫的紅、橘、黃,深深的牽動人心。 [3]
霞喀羅古道全長約二十三公里,列為國家級步道,位於1300到2300多公尺的中海拔山區中,沿路包含多個駐在所遺址、泰雅族部落及優美的山林景色。 霞喀羅古道「養老段」中,從養老登山口(22K)至馬鞍駐在所遺址(17K),路徑坡度平緩,沿途著名景觀有孟宗竹林、楓香林二處,春季可賞櫻花,12月至隔年1月份秋冬為賞楓季節。 從養老登山口至馬鞍駐在所,原路折返,全程來回約10公里,高度差約200公尺,需行走約4時50分。
抵達栗園駐在所前一公里為著名的竹林景觀,竹林高約一、二十公尺,夾道聳立,宛如綠林隧道。竹林中的栗園駐在所,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栗園一帶曾是泰雅族基納群所居住的塔拉卡斯社,高大的叢生竹林,正是人類活耀於此的最佳證明。[4]
目錄
馬鞍駐在所遺址
宛如置身人間仙境的光影變化,不論是春初的嫩綠新芽,或是深秋寒涼的紅葉繽紛,晚冬的蕭索枯枝,馬鞍駐在所遺址都令來往路過的旅客沉醉在此片清幽的秘境中。在這光影變幻奇佳的良景休息、拍照,十分愜意。在入秋後,古道上沿途有多處極佳的賞楓景點,尤其是在「馬鞍駐在所」遺址附近,是楓葉最集中的區域,是絕佳的賞楓景點。
Syakaro霞喀羅為泰雅族語的烏心石,因山區盛產此樹而得名。古道橫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是早期當地部落的聯外交通要道。日治時期修築警備道路,設立砲台及派出所,現仍留有許多遺址。古道沿線經過大漢溪源頭的上游,翻越頭前溪及大漢溪的集水區,形成溪谷源流的特色;而步道有多處極佳的賞楓點,入秋時可見滿山火紅的楓樹林,是知名的賞楓景點。 [5]
霞喀羅國家步道位於新竹縣內尖石鄉及五峰鄉,穿越臺灣生物相最豐富的中海拔地區,沿線柳杉、杉木、楓香等人工林與天然林中殼斗植物及山胡桃蓄積豐富;春天賞櫻花、夏浴於杉林、秋冬季觀紅葉,是本步道四季的特色活動。當地泰雅族遷徙及開墾事蹟和日治時期警察駐在所遺址,頗具歷史價值。[6]
這條古道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及人文內涵,同時也以自然風光著稱,尤其是每年深秋時候,更以楓紅聞名,吸引無數山友前往賞楓。
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其闢建為理蕃警備道路,沿途設置駐在所,配置警力,以嚴密監控泰雅族人 的行動。台灣光復後,霞喀羅古道成為林務局的造林及伐木的道路,也成為登山的路線。
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起,政府推動「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劃」,選定霞喀羅古道, 做為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對沿途自然人文遺址展開調查研究,並整修改善步道路況。 霞喀羅國家步道,起自清泉的石鹿,訖於秀巒的養老,全長23公里。
霞喀羅(Syakaro),又稱「石加鹿」,為泰雅族語,是指烏心石這種樹木的意思。 早期此地盛產烏心石。二百多年前移入此地的泰雅族分支,於是以「霞喀羅」 為族名。Syakaro群共有四社,以驃悍著名,因此當年日本人在這條警備道路上,設置了密集的駐在所, 並配置火力強大的砲台,以防範霞喀羅各社。
石鹿登山口海拔約1600公尺,由此踏上霞喀羅古道。古道路況不錯,路面寬闊,平緩好走,一路緩緩爬升。 不久,經過一片柳杉林,樹香撲鼻。約一公里,抵達羅林山道叉路口。繼續前行, 抵達約1.3K處的「田村台駐在所」遺址。這裡曾是昔日警備道上的重要據點。
田村台駐在所
設置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駐在所西側小山丘設有四門大砲,附近霞喀羅群 四社都在砲火射程範圍內。由此地出發,另有一條「鹿場連嶺警備道路」(根本古道),因此,田村台 駐在所為一戰略要地。當年的基址面積達1800坪,如今則是周遭柳杉林立,大部份的基址已隱沒於荒堙漫草。 駐在所大門坡道及門前兩側的石砌駁坎則依舊佇立,可以遙想當年景象。
楢山駐在所
設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因此地盛產椎茸,故地名為「椎山」,卻誤植為「楢山」。 昭和年間,日本人曾在此地增設醫療所,是警備道上的重要據點之一。台灣光復後,將駐在所改名為 「青山派出所」,於民國58年(1969年)時裁撤。如今已剩屋舍的夯土及駁坎殘跡而已。 [7]
古道脈絡
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從東邊算起總計有(秀巒)(錦路)(養老)(哈嘎)(粟園)(馬鞍)(武神)(見返)(白石)(石楠)(朝日)(楢山)(松下)(高橋)(田村台)(莊子)(小林)(石鹿),共計18處駐在所。 日本人又在大正11年9月起,從『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的(田村台駐在所),向南延開鑿鹿場連嶺道路,從新竹五峰鄉至苗栗泰安鄉,中途設有(根本)(檜山)(高嶺)(茂義利)(二本松)(上島)6處駐在所,這段道路一般稱為『根本古道』,完工於大正15年。 大正14至15年間,日本人仍然以『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為基礎,從(白石駐在所),沿著霞喀羅大山東側山腰開鑿鹿場連嶺道支線,全長9.4公里,直達檜山駐在所,與『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和『根本古道』,構成一個完整的的『鹿場連嶺道路系統』。 其實昭和年代之後,日本警方已經完全掌握山區情勢,也佈下了完整的隘勇線及駐在所,原住民早已沒有對抗日本人的對策。[8]
理蕃政策
西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此後日本政府先後派遣多任總督治理台灣,其中(明治43年)至大正3年(1910~1914),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實施『五年理蕃政策』,此政策標劃台灣山地測量,原住民部落調查,派遣大量兵力進入山地部落進行討伐,然而台灣原住民善於山林生活,熟悉山地環境,為了遠離日人政權,向更深山逃避,並且在山中設計陷阱,誘殺日本人,大正年間,日本軍警與原住民衝突不斷,消息傳回平地之後,日本政府決心開闢『警備道路』並架設『隘勇線』,將警備道路開通直達深山部落,在警備道路途上相隔一定的距離,設置駐在所,並派駐一定的警力監控山地部落,並將長程砲彈運送至各駐在所,只要部落稍有亂事起義著,便使用武器轟炸射殺,而在新竹一帶山區『李棟山隘勇線』『比林山隘勇線』,都是『五年理蕃政策』之下所開闢。 為了管理原住民,日本人開始修築道路通往原住民的部落,根據資料記載1913年,道路是由五峰鄉白蘭部落,經由上(清泉)溫泉,直上(民都有山)稜線,這段道路當時稱為『霞喀羅隘勇路』,此外日本人也同時在1918年~1920年,從尖石鄉開鑿,通往今日粟園駐在所的道路,從1913年~1921年,日本人把這些道路稱為『蕃地膺懲道路』,也就是專用來討伐原住民的軍事專用道。 根據資料記載昭和10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曾經統計『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起點從今日的五峰鄉(十八兒部落),至尖石鄉(秀巒村),全線長度為60公里,但是昭和年代登山風氣盛行,當時的登山口是在今日的(清泉)算起,至尖石鄉(秀巒村),全線長度為49.2公里,而今登山口已經不再從清泉,而是搭乘車輛至(石鹿)登山口,全線長度僅剩23公里。
白石駐在所
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 台灣光復後,薩克亞金駐在所改名為「白石派出所」,並於民國58年(1969)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規。 民國78年(1989),最後一名員警撤走後,白石駐在所才告廢棄。 白石駐在所是目前霞喀羅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駐在所,其餘的駐在所都只剩土丘殘跡或完全消失。[9]
全長廿三公里、縱貫新竹縣尖石和五峰兩個山地鄉的霞喀羅古道,是政府規劃的第一條國家步道,在山友間霞喀羅古道相當有名氣,尤其深秋霞喀羅馬鞍的楓紅,是不少山友們畢生一定要朝聖之處。
霞喀羅古道是昔日五峰和尖石泰雅族人往來的重要道路之一,日據時代日本人將古道闢為理蕃警備道路,沿途設有多處駐在所,監控泰雅族人的行動。目前古道僅存白石駐在所仍保存,也成為登山客們打卡重要景點。[10]
詳細路線
石鹿登山口→(1.4K, 40分鐘)→田村台駐在所→(1.1K, 40分鐘)→倒木→(0.5K, 20分鐘)→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岔路→(2K, 60分鐘)→往霞山及麥巴來山岔路→(1K, 20分鐘)→猶山駐在所遺址→(3K, 80分鐘)→水源地→(0.5K, 15分鐘)→斷橋→(0.7K, 30分鐘)→水源地→(0.3K, 5分鐘)→霞喀羅吊橋→(1.2K, 40分鐘)→白石駐在所→(0.5K, 15分鐘)→崩塌竹橋→(1K, 30分鐘)→白石吊橋→(30分鐘)→路基崩坍須拉繩或高遶→(10分鐘)→武神駐在所→(1.5K, 50分鐘)→馬鞍駐在所遺址→(1.5K, 30分鐘)→栗園駐在所遺址→(1K,30分鐘)→木炭窯→(3K, 60分鐘)→養老登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