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面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霍州面塑、别名:羊羔儿馍、寓意:吉祥、补充:历史传说。
简介
霍州面塑小巧玲珑,做工精巧,式样繁多,它不仅是一种风味面食、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不同节日、不同节气的花馍其花色造型各有讲究。过大年的登高、枣花馍、清明节的蛇盘馍、七月十五的羊羔馍、猪头、麦积、针线笸箩;孩子满月的项圈馍、老人祝寿的寿桃馍;此外还人物、动物、果实、经典故事、十二生肖、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水中游鱼、名作名典人物所见所闻,经过巧手加工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珍品,成为霍州的旅游产品。[1]
特点
- .颜色丰富、造型优美;
- .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 .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传承与发展
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在"寒食"节时,霍县人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有的,还分单头蛇、双头蛇。旧时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历史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