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
雷 音 洞 |
---|
|
雷音洞, 又称石经堂、千佛洞, 位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景区内,2012年9月23日文物部门宣布,经考古专家研究,雷音洞被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时间为隋朝大业十二年(西元616年), 比山西五台山现存的两座唐代佛殿的历史还要悠久。
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静琬为维护正法,镌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 九个藏经洞自南而北整修开凿, 正中第五洞雷音洞是静琬最初开凿的藏经洞,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1]
目录
结构
2012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进行4个月调查发现,雷音洞不是一般的藏经洞,而是利用自然山洞与人工构建的佛殿,最难得的是现存95%的遗物都是最原先的建筑。
雷音洞面积83.8平方公尺,长边分别为11.07米,7.47米,8.17米,10.11米,呈不规则方形,高度不过3米,四壁皆为人工构建,内砌牢固的石衬墙,外镶石经版,一共有141块隋代刻经,5块元代补刻经版,内含19种经文,由于石经上字迹排版规整,考古人员推测僧人在刻石经之前,经文的数量和字数做精密的计算。[2]
尽管整个雷音洞呈不规则方形,但洞大门的轴线和佛舍利地穴的轴线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轴线,有严格的对位关系。这说明雷音洞在营建之前,经过精密的测量。四根千佛柱的几何中心点与佛舍利地穴的中心点重合, 中心所供奉为弥勒佛, 1981年,该寺工作人员,曾于该佛座地下发现佛舍利。[3]
来自 Art-Tech 的图片 |
千佛柱
雷音洞内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遗迹显示,雷音洞的经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预制打磨平整后再运到石经山上雕刻的。其中,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约7000—8000斤。面对石经山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当时是如何将四根庞然大物运至雷音洞的,尚不得而知。
隋代刻经
经板规格是僧人在刻石经之前就刻经的数量和字数经过精密计算。高3尺,宽2尺的经板规格,是按照隋代官式写经的版式每纸27行、每行17字的规格,以一块经板大约刻2张纸的规模来确定的:每块经板的标准版式是刻25行,每行37字,每个字0.8寸(隋尺)见方。
雷音洞四壁镶嵌的146块隋代刻经,镶嵌工艺异常精巧,虽然经过近1400年的岁月变迁,除仅有的几块经板曾经脱落过,大部分都完整地镶嵌在四壁之上。经板和衬墙之间没有黏合剂,是通过精巧的镶嵌、卡位等工艺保证了经板牢固、不脱落。
佛舍利的发现
来自中国新闻网 的图片 |
明代真可的发现
1981年3月26号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罗诏来到北京房山区境内云居寺旁的石经山考察,当走到半山腰施茶亭遗址时,突然被两块风化的石碑所吸引,上面隐隐约约写著大段文字, 因为上面记载著一段三百年前的有关佛教圣物的往事。
明万历二十年五月,名僧真可来到石经山雷音洞,他看到佛像前的一块拜石塌陷,就命弟子们把石板掀起,准备将其垫平,结果发现下面是一处洞穴,穴中有一石涵,上面刻有隋代大业年号。打开石函,里面为一金函,金函内有一金瓶,盛有佛舍利三颗,真可随即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了朝廷。
舍利被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奉,两个多月后,慈圣皇太后派官员送回,重新安放在雷音洞洞内。
三百多年后1981年再被发现
罗诏对碑文上的记载既兴奋又感到担忧,万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馀年,重新安放的舍利函还在吗?那么那三颗佛舍利会安放在雷音洞的什么位置呢?
罗诏仔细打量著洞内的每一处角落,他注意到四根千佛柱围成的中间地面有些异常,其它地面均由青石板铺设而成,而这个区域却是裸露的土层。薄薄的土层下尽然是一块厚重的大石板。石板下面是一个方穴,穴中安放著一个石涵。
第一层一个很大的汉白玉石涵,上边有字,共172个。这些文字记述了明万历二十年,达观真可大师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的情况,函盖里侧还刻有83字铭文,内容石达观的心愿和出资刻字的人名。
第二层函是隋代青石函,涵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和"于此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等36字铭文。
第三层函是一个汉白玉石函,上面刻有“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等26字铭文。
第四层韩式隋代镀金银函,上面錾刻精美的纹饰。
第五层函就是最内层函为羊脂玉函,佛舍利就安放在其中。这时众人才看清函内有两颗佛舍利,如米粒大小,乳白色, 旁边还伴著三颗珍珠。
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历史谜团,文字中明明记载著函内安放了三颗舍利,为什么发现的只有两颗?另外一颗去了哪里?[4]
佛舍利的谜团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釐米处,发现有一方石,下有竖穴,其记忆体有以汉白玉、青石、白银、白玉四种原料作的五重宝函,当人们开启了第五重白玉宝函,见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著三颗珍珠。
函盖上面刻有“隋大业十二年(西元616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铭文。证明佛舍利在这里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据史料记载,幽州高僧静琬从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颗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带山(后称石经山)雷音洞内,只有在明万历三十年(西元1592年)由当时万历皇帝朱翊的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养过三日,此外未曾有过移动。[5] 慈圣皇太后笃信佛教,在京城内外多处建造庙宇,动辄耗费巨万,明神宗也出资无数帮助修建, 李太后又被奉为九莲菩萨。
石经山佛舍利发现后,六月初一慈圣皇太后将其迎回宫内,答应供奉三天,直到八月二十日才归还,前后两月零二十天。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舍利原本是用一个小金瓶盛放,当慈皇太后送回时,舍利函已经重新进行了包装,把原来的小金瓶换成了 羊脂玉函并进行了加封。
按照规定,对于皇家加封过的物品,其它人是不能验看的。现在只能推断,缺失的那颗舍利石被慈圣皇太后留在了宫中。那么她留下的那颗舍利会放在哪里呢?只有一种可能,她把舍利放在京城某处寺院供奉了。在这个时间上有一个巧合, 万历二十年慈圣皇太后下令在京城修建了保存至今的长椿寺, 寺院供奉了象征她自己的九莲菩萨。
佛教中,舍利分为三种,一是肉舍利, 为红色,是血肉火化后凝结而成的。二是 法舍利,为黑色, 是头发火化后形成的。三是 骨舍利,为白色, 是骨火化后形成的。
德清曾有著作《涿州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略》,里面对发现舍利的详细情形做了记载。对舍利有如下描述:如粟米,紫红色,如金刚开。
而1981年发现的舍利描述却是:“这次所发现的二粒舍利,其色白,为骨舍利”。数量对不上,刚才已经做了分析,那么颜色为什么还出现了差异?
以此推断,真可发现的是肉舍利,1981年发现的是骨舍利。只有一种解释,当年慈圣皇太后不是仅仅留下了一颗舍利,而是用两颗骨舍利掉包了三颗肉舍利。 她为什么这样做?一切已无从考证。
现在送两颗舍利已被送到北京国家首都博物管收藏。
视频
参考来源
- ↑ 石经山雷音洞神秘的佛肉舍利. KK News. 2021-09-16 [2024-04-18].
- ↑ 31年前曾出土佛祖舍利 北京雷音洞是现存最早佛. ETtoday. 2012-09-25 [2024-04-16].
- ↑ 北京房山发现国内最早佛殿 95%遗物系初始构建物. 中国新闻网. 2012-09-24 [2024-04-16].
- ↑ 1981年,北京石经山发现两颗舍利,因此牵扯出一桩千古悬案. 网易. 2022-04-25 [2024-04-16].
- ↑ 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释迦佛舍利. 凤凰网. 2010-06-12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