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趙軌傳
隋書·趙軌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目錄
原文
趙軌,河南洛陽人也。父肅,魏廷尉卿。軌少好學,有行檢。周蔡王引為記室,以清苦聞。遷衛州治中。隋高祖受禪,轉齊州別駕,有能名。其東鄰有桑,葚落其家,軌遣人悉拾還其主,誡其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之物①不願侵人。汝等宜以為誡。」在州四年,考績連最。持節使者合陽公梁子恭狀上,高祖嘉之,賜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軌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揮涕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公清若水,請酌一杯水奉餞。」軌受而飲之。既至京師,詔與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時衛王爽為原州總管,上見爽年少,以軌所在有聲,授原州總管司馬。在道夜行,其左右馬逸入田中,暴人禾。軌駐馬待明,訪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聞之,莫不改操。後數年,遷硤州刺史,撫緝萌夷②,甚有恩惠。尋除壽州總管長史。芍陂舊有五門堰,蕪穢不修。軌於是勸課人吏,更開三十六門,灌田五千餘頃,人賴其利。秩滿歸鄉里,卒於家,時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並知名。 ——《隋書·趙軌傳》
【注】① 機杼:織布機。機杼之物:代指勞作得來的東西。
譯文
趙軌是河南洛陽人。他的父親趙肅是東魏的廷尉卿。趙軌少年時好學,有操行。北周的蔡王引薦他做了記室,因守貧刻苦而知名。後升官為衛州治中。隋高祖接受禪讓(做皇帝),趙軌轉任齊州別駕,很有才能的名聲。他的東邊鄰居有桑樹,桑葚落到了他家庭院,趙軌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來還給它的主人,他告誡幾個兒子說:「我不是用這種行為求得美名,我想不是勞作得來的東西,不願意侵占別人。你們應該把這話作為告誡。」他在齊州四年,考核政績連續最佳。持節使者合陽公梁子恭的文狀上奏朝廷,隋高祖很讚許趙軌,賜給他物品三百匹綢緞,三百石米,徵召他入朝做官。鄉親父老送別他的人各自擦眼淚說:「您在任職期間,水、火這樣的小事都不侵犯百姓,因此不敢用一壺酒送別您。您清廉像水,我們斟上一杯水獻上餞行。」
趙軌接過來把水喝了。他到了京城之後,皇帝下令讓他與奇章公牛弘撰寫制定法令。當時衛王楊爽做原州總管,皇帝見楊爽年輕,因為趙軌在做官的地方很有名聲,任命趙軌做原州總管司馬。一次在路上夜行,趙軌身邊人的馬跑進了田地里,馬踏壞了莊稼。趙軌下馬一直等到天明,查找莊稼的主人賠錢之後才離開。原州百姓官吏聽到這件事,沒有誰不改變自己操行的。幾年後,趙軌升官為硤州刺史,他安撫聚合各族人民,對百姓很有恩惠。不久,他被任命為壽州總管長史。芍陂先前有五門圍堰,荒廢了也不修整。趙軌於是鼓勵督促人們和官吏,又開了三十六門圍堰,灌溉田地五千多頃,人們都依賴它們帶來的好處。趙軌為官期滿回到鄉里,在家中去世,當時六十二歲。他的兒子趙弘安、趙弘智都很知名。[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