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觀德王雄傳
隋書·觀德王雄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目錄
原文
觀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紹,仕周,歷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賜姓叱呂引氏。雄美姿儀,有器度,雍容閒雅,進止可觀。周武帝時,為太子司旅下大夫。帝幸雲陽宮,衛王直作亂,以其徒襲肅章門,雄逆拒破之,乃進位上儀同,封武陽縣公,邑千戶。累遷右司衛上大夫。大象中,進爵邗國公,邑五千戶。高祖為丞相,雍州牧畢王賢謀作難,雄時為別駕,知其謀,以告高祖。賢伏誅,以功授柱國、雍州牧,仍領相府虞候。周宣帝葬,備諸王有變,令雄率六千騎送至陵所。進位上柱國。
高祖受禪,除左衛將軍,兼宗正卿。俄遷右衛大將軍,參預朝政。進封廣平王,食邑五千戶,以邗公別封一子。雄請封弟士貴,朝廷許之。或奏高熲朋黨者,上詰雄於朝。雄對曰:「臣忝衛宮闈,朝夕左右,若有朋附,豈容不知!至尊欽明睿哲萬機親覽熲用心平允奉法而行此乃愛憎之理惟陛下察之。」高祖深然其言,察實。雄時貴寵,冠絕一時,與高熲、虞慶則、蘇威稱為「四貴」。
雄寬容下士,朝野傾矚。高祖惡其得眾,陰忌之,不欲其典兵馬。乃下冊書,拜雄為司空,外示優崇,實奪其權也。雄無職務,乃閉門不通賓客。尋改封清漳王。仁壽初,高祖曰:「清漳之名,未允聲望。」命職方進地圖,上指安德郡以示群臣曰:「此號足為名德相稱。」於是改封安德王。次瀘河鎮,遘疾而薨,時年七十一。帝為之廢朝,鴻臚監護喪事。有司考行,請諡曰懿。 片段選自《隋書•觀德王雄傳》(有改動)
譯文
觀德王楊雄,初名楊惠,是隋高祖的族子。其父楊紹,仕北周,歷任八州刺史、儻城縣公,被賜姓叱呂引氏。楊雄長相英俊,有器度,雍容典雅,舉止有度。周武帝時,楊雄任太子司旅下大夫。武帝巡幸雲陽宮,衛王宇文直造反作亂,率其徒眾襲擊肅章門,楊雄迎戰破之,他因此升任上儀同,封為武陽縣公,食邑千戶。累功升任右司衛上大夫。大象中(579~580),晉爵為邗國公,食邑五千戶。隋高祖為北周丞相時,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謀劃造反,楊雄當時作宇文賢的別駕,知道他的陰謀,告訴了高祖。宇文賢被殺,楊雄因功拜授柱國、雍州牧,仍兼任相府虞侯。周宣帝被安葬時,為防備諸王有變,高祖令楊雄率領六千騎兵護送靈柩到宣帝陵墓,後升任上柱國。
高祖受北周禪位,楊雄任左衛將軍,兼任宗正卿。不久升任右衛大將軍,參預朝政。進而封為廣平王,食邑五千戶,另封一子為邗公。楊雄請求封他的弟弟楊士貴任邗公,朝廷同意。有人上奏高熲結朋黨,皇上在朝廷上問楊雄可有此事。楊雄說:「我忝衛宮廷,朝夕在皇上左右,若有朋黨,怎會不知道!皇上聖明睿智,萬機親覽,高熲用心公平,奉法行事。這是愛憎的道理,但願陛下明察。」高祖深以為然,核實(高熲確無朋黨)。楊雄當時顯貴受寵,冠絕一時,他與高熲、虞慶則、蘇威並稱「四貴」。
楊雄為人寬容,禮賢下士,朝廷內外傾心,矚目於他。高祖厭惡他得眾人之心,私下裡忌恨他,不想讓他執掌兵馬。於是下策書,授楊雄為司空。外表上好像是提拔他,實際是上奪他的兵權。楊雄沒有實際職務,於是閉門謝客。不久改封他為清漳王。仁壽初,高祖說:「清漳王這個名號,與楊雄的聲望不符合。」讓職方進上地圖,皇上指着安德郡,對群臣們說:「這個名號,才與楊雄的名德相符。」於是改封他為安德王。部隊在瀘河鎮駐紮,他發病而去世,當時七十一歲。煬帝因他去世而不上朝,讓鴻臚監護他的喪事。有關部門考查他的行事,請求給他「懿」的諡號。 [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