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 |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目录
基本内容
概述
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日用陶瓷、陈列陶瓷为主,兼制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艺术陶瓷等百花争艳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在德化、景德镇市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拥有原料、生产、销售、科研、教育的综合配套优势。陶瓷研究开发体系更是越来越完备,德化成立了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已经拥有包括国家轻工业总局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在内的三级研究机构,有景德镇陶瓷学院。
分类
我们知道,陶瓷的故乡在中国,英语“china”若大写就是“中国”,而小写就是“瓷器”。然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却荟萃在三大古都景德镇、醴陵、德化。陶瓷按照大的种类来分应该分为三大类:
工业陶瓷
这类陶瓷用于建筑行业,如我们日常所见的瓷砖、卫浴瓷。
艺术陶瓷
艺术陶瓷具体细份可按材质划分为:炻瓷、青瓷、骨瓷、高白玉瓷、白瓷、黑陶瓷等等;按其生产工艺划分为:青花瓷、中国红瓷、釉下五彩瓷、毛瓷、刻花瓷等等;按窑口来划分有:景德镇、醴陵瓷、德化瓷、汝瓷、钧瓷、龙泉瓷等等。
日用陶瓷
日用陶瓷的产生可以说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熟悉的瓷器,如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饭具等。
保养知识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历史追溯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化妆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代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隋唐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产瓷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不断有新的陶瓷生产基地崛起。面对这种现状,“中华陶”意识到,要想生存发展,要想让陶瓷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就是必要进行改革,把现代社会的流行时尚元素融合到陶瓷艺术中,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观和品位,更能迎合21世纪年轻人的口味,将陶瓷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相信经过“中华陶”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打造全新陶瓷艺术必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新的时尚潮流。
山东海瓷
海瓷又称贝壳瓷,即将精选海洋贝壳特殊加工后,结合长石、石英等材料,经过高温多次烧制而成。
由于海瓷原料贝壳中含有珍珠成分,因此海瓷具有胎质纯净、釉面光润、光泽柔和、如脂似玉的独有特点,显现出普通瓷所无法具有的风采和神韵。海瓷用料十分考究,工艺极其复杂,成型难、易烧裂、生产难度大,所以成品非常珍贵。海洋贝瓷是继陶瓷和骨瓷之后的第三大新瓷种,世界上只有中国山东无棣能够生产海瓷,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10余项国家专利。
官窑概述
“官窑”亦称“官办窑”。“官窑”所生产的瓷器多为皇室和官府享用。对选料、制作、技艺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且官窑所生产的瓷器只求精品,不计成本,因而使得官窑极 为名贵。世人将官窑瓷器视为稀世珍宝。被世人誉为——"中国现代红色官窑" 。
官窑历史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官窑】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明代官窑】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瓷都醴陵
如果说“红色官窑”是醴陵作为“中国瓷城”辉煌一时并扬名中外的象征的话。
2001年,再造“毛瓷”成功。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联合国大厦等重要场所的专用瓷;馈赠外国首脑的礼品瓷;……。
醴陵瓷器的“国瓷”地位已无人能撼!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醴陵的“国瓷”形象还停留于过去的老“国瓷”,“新国瓷”的意义和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在“国瓷”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其内涵得以充分的释放,深厚的“国瓷”文化底蕴和产业张力积薄发,“外向瓷”、“科技瓷”、“旅游瓷”等概念,被勤劳聪明的醴陵人演绎得丰富多彩。
如今,“新国瓷”、“新醴陵”正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醴陵的瓷业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标志性产业,醴陵被确定为湖南陶瓷工业基地,陶瓷科技工业园被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有这些都有在激情的彰显醴陵瓷业新活力。
文化瓷:
彰显巨大向心力
文化瓷现象:
中国的英文“CHINA”本意就是瓷器,可见,中国最初被外人所认识是因为中国的瓷器,瓷器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以瓷闻名的城市,除景德镇外,醴陵恐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
醴陵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醴陵陶瓷的生产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让世人惊艳于醴陵瓷器的精美工艺的几段历史,在醴陵有口皆碑:
1906年,醴陵陶瓷实现由粗瓷向细瓷的历史性转变,一年后发明釉下五彩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瓶一举拿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
上个世纪70年代进入红色官窑时代,显赫而神秘。醴瓷为毛主席等领袖所钟爱,国家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精美礼品馈赠外国元首。醴陵的瓷文化,对内是向心力,对外是张力。
到了醴陵,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瓷文化的冲击:醴陵人骄傲的“炫耀”着醴瓷的精美,每一个公务员都将印有毛主席用瓷和获得巴拿马金奖的釉下五彩瓷瓶的名片递给外来的客人,数以十万计的醴陵人忙碌于瓷器生产车间,甚至连中小学生也在瓷器上描绘着他们对瓷文化幼稚但认真的理解……。这是一种是由瓷文化释放的巨大的向心力。在这种向心力的吸附下,无数的醴陵人为了实现瓷业的腾飞,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在时任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的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彩绘线描主席瓷碗设计图稿,这位“毛瓷”设计师退休后,又下海创业,如今,他的公司成为当地工艺陶瓷的代表。正是无数个象李人中这样的陶瓷人,将精湛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奉献其中,乐在其中,醴陵的瓷业才能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醴陵的瓷文化蕴藏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到醴陵投资瓷业的人们越来越多接受醴瓷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一年仅民间投入醴陵瓷业的资金就达14亿元以上,瓷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形成了集陶瓷生产、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色包装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陶瓷产业群;从昔日的日用高温瓷独撑天下发展到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瓷等腰三角形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全市陶瓷工业年产值已超过50亿元;全市日用陶瓷产量已占全省的94%,占世界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