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兰逸乘

陈子彝

陈子彝(1897~1967) 现代藏书家、学者。原名华鼎,以字行,曾用名苏民、号眉盦(音:庵 ),别号智宝、眉厂。江苏昆山人。

东吴大学商科毕业。先后在苏州、昆山等地图书馆和上海南洋中学图书馆任职。1956年起任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主任、馆长。长于版本鉴别。主持编纂馆藏古籍丛书和旧平装、专题、个人著述、地方文献等书目多种。喜收藏,对古籍精于鉴别,有藏书处名为“帝冈精舍”、“汉书楼”。著有《汉字检字法》、《中国纪元通检》、《十进分类法》、《中国常用工具书目录》、《陈子彝过录寿阳祁氏原刻本顾亭林年谱》、《陈子彝过录刘氏嘉业堂本顾亭林年谱》、《寰宇贞石图目录》、《眉厂诗稿》、《眉厂印存》等。

目录

人物生平

陈子彝(1897—1967) 名华鼎,号眉盦、蜃庐。昆山陈墓镇人(今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明末陈继儒后裔。先祖陈元瑛(字仲璵)于清顺治(1644年)从青浦朱家角镇始迁昆山陈墓镇为一世祖。二十年代初定居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乐桥堍。[1]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版本目录家、考古学家、藏书家和书法家王謇(字佩诤)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陈子彝:“陈子彝(华鼎),昆山陈墓镇人。长于篆刻,善识钟鼎、甲骨文,兼长汉碑、南北朝书,临名碑数十种,均能逼真。能诗文,精鉴别碑刻,版本。三十年来,家园就荒,藏本散尽。以避寇橐笔来沪上,会有不敦气节之浙人与之同姓名者,余每于大庭广众语才士必数君,必称我吴有气节之陈某,以别于夫己氏,闻者为我危,弗顾也。子彝授课云南大学、性好西竺教义,研几唯识极精,盖行将焚笔研而证心禅者也。”王謇还在《续补藏书纪事诗》中记述过他与陈子彝的交往:“扶桑蓬岛曾经历,洱海苍山亦旧缘。过眼云烟焚笔砚,儒书且弃证心禅。”

陈子彝早年肄业于苏州草桥中学,曾与王伯祥叶圣陶吕叔湘同窗。后受业于陈志坚胡石予金松岑章太炎。后至上海东华大学商科修业,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主任。并在苏州美专、振华女中兼课[2]以及东吴大学、云南大学任教。

陈子彝出生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兼及自幼聪明,好学不倦,故凡诗词书画、篆刻摄影,无不涉猎和研习。书法宗周金汉魏六朝文字,写北魏碑版,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能得近代康有为、于右任笔力敦厚、洗涤凡庸的风姿。写行书,初师柳公权,后攻褚遂良,严整而有风骨,但不失清逸雅丽之内涵。中年后,偶得郑板桥书法真迹,大喜过望,朝夕临池,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间写丹青,能山水,更喜画墨梅,张大千寄寓网师园时曾指点其写梅之法,并以红绿扇箑贻赠,使子彝更沉浸在写梅的海洋之中,常常以梅花为题,自作书画遍送好友,先后得其条幅或扇面者有蒋吟秋、王佩诤,陈子清、顾衡如、吴似兰吴秉彝等。蒋吟秋特作诗以为答谢。他又擅长刻印,追宗秦汉古鉥。曾为鲁迅镌雕笔名印章。面摹刻石碑,尤称能手,横竖撇点折,刀刀到家,字字剔清,稳健而潇洒,沉着而有韵致。原苏州可园内堆有王士慎诗作书条石四块,经详读后发现尚缺两块,即由陈子彝补字刻石,惟妙惟肖,使识者叹为观止。

1929年秋,他作为江苏省教育厅特派日本社会教育考察团成员赴日本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他开始接触到国外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回国后,撰写了《日本社会教育事业考察记》、《日本图书馆事业一瞥》等若干文章,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之后,他参照美国图书馆学者M·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结合苏州图书馆藏书的实际,对从前沿用的经、史、子、集、丛、新六部分类法进行了大胆地改革,编制了苏州图书馆“十进分类法”,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称此分类之法“间采各家著述,遵循十进之规范,容纳《四库》之精神,因本馆所宜,清理积存两万八千余册,悉以十类编目,使图书既各守其类,阅者得究其学”。实践证明,“十进分类法”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古籍图书分类法,从而被广泛采用。同时他又结合中国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发表了《图书编目法》、《图书分类法》、《汉字检字法》、《中文常用工具书目录》、《中国纪元通检》等图书管理学专著,创造了一整套中国图书分类索引和管理的方法,一跃成为三、四十年代全国最知名的图书馆学专家之一。[3]

陈子彝对于金石书画图书之学,无所不精,亦工诗文,文宗秦汉,诗习陆放翁吴梅村,常以真挚之情,融合在诗文之中,无虚文俗套、无做作之态,读来清新自然。

陈子彝个性豪放,诚恳热情,在苏州图书馆工作的十余年间中,凡馆内摄影工作全由他一人包下。如1932年4月图书馆举办的“梅展”、1937年2月举办的“吴中文献展览会”,与展品纪念册中的照片,都为其所摄。这些珍贵的资料, 一直传至今。平时与吴湖帆相处友善,吴所藏历代名人字画和古碑拓片、常人不易见到,唯独信任子彝,请他全部照相留存。

1937年,日寇轰炸苏州。为了馆藏珍贵图书的安全,馆长蒋吟秋召开馆务会议议定,选出一批善本及案卷,卡片共51箱,分3次运至东山杨湾鉴塘小学密室及西山显庆寺满月阁复壁内保藏,将《古今图书集成》40大箱和《大藏经》6箱运至南园圆通庵保藏。陈子彝先生顾不上自家妻儿老小,与同仁们冒着生命危险多批护送这些书籍到西山、东山。终因劳累过度,病重于东山,直到第二年春节才回到陈墓与家人团聚。

1938年春,经挚友王佩诤教授向杨永清校长推荐,他到上海应聘担任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1946年9月他再次受聘上海南洋中学,任高中部语文教师兼图书馆主任。1956年调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图书馆副主任,同时参加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为会员。[4]

陈子彝学识渊博宏达,对于甲骨文、钟鼎文颇有研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印度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的著作有《眉盦印存六册》、《吴中文献二十四种》(与蒋吟秋、王佩诤合编)、《寰宇贞石图目录》(与沈勤庐合编)、《红兰逸乘》(与王佩诤合编)、《历代帝王年号纂编》、《陈子彝过录寿阳祁氏原刻本顾亭林年谱》、《陈子彝过录刘氏嘉业堂本顾亭林年谱》、《眉厂诗稿》、《眉厂印存》、《中央大学区立苏州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图书目录》,《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