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魯台(?-1434年,韃靼領導人,北元太師,屬阿蘇特部,蒙古化的伊朗人。1403年至1434年間,先後擁立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為可汗,自稱大元朝太師,專權擅政,多次襲擾明朝邊境,成祖於1410年親自北伐,先後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台兩部。永樂十一年(1413年)受封和寧王,與瓦剌對立。

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阿魯台及部眾遭到瓦剌所立的大汗襲擊,兵敗後避居母納山(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烏拉山),其後又受到瓦剌首領脫歡攻擊,戰敗被殺。

目錄

基本信息

                本 名         阿魯台                 民族族群         蒙古化伊朗人
                別 稱         和寧王                 出生時間         不詳
                所處時代         明朝                 去世時間         1434年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明永樂初年,蒙古已明顯分裂為兩大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東部蒙古的蒙古本部。約1402年(明建文四年),東部蒙古的鬼力赤被擁立為蒙古大汗,自是,明王朝稱東部蒙古(即蒙古本部)為韃靼。鬼力赤稱汗後,阿魯台為其部下,任太保樞密院知院。 1403年3月(明永樂元年二月),明成祖朱棣曾遣使致書鬼力赤及阿魯台等諸大臣,要求「可汗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同年8月(明永樂元年七月)、1404年5月(明永樂二年四月)、1406年1月(明永樂三年十二月)、1406年4月(明永樂四年三月)、1407年11月(明永樂五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前後數次派出使臣要求與蒙古通好,可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有時還拘留使臣。在此期間,阿魯台卻多次向明使表示了「歸誠之心」,明成祖朱棣於1406年6月(明永樂四年五月)派出專人與之聯繫,阿魯台則在1408年1月(明永樂五年十二月)遣使臣回回哈費思至明王朝進行「且奏求藥」,並得到了滿足。

1407年(明永樂五年),鬼力赤被傳非元裔,引起部下不滿,為部下所廢。1408年(明永樂六年),鬼力赤被阿魯台等所殺。同年冬,本雅失里被擁立為蒙古大汗,阿魯台為太師。至此,阿魯台、馬兒哈咱、脫火赤等組成了新的統治集團。

1409年(明永樂七年)初,阿魯台和本雅失里率兵出擊瓦剌,被馬哈木等擊敗,退走臚朐河(今克魯倫河)。阿魯台雖兵敗,但未遭受重大打擊,仍自持力強,與明王朝為敵。同年7月,殺死明使郭驥。8月,明成祖朱棣命率10萬騎征阿魯台和本雅失里。9月,丘福孤軍輕進,在臚朐河上游被阿魯台和本雅失里打敗,全軍覆沒。1410年(明永樂八年)3月,明成祖朱棣率50萬大軍征討阿魯台和本雅失里。6月,阿魯台與本雅失里分裂,本雅失里率部西走,阿魯台則率部東奔。明軍首戰本雅失里,蒙古軍大敗,本雅失里僅以7騎脫走,西入瓦拉;明成祖朱棣復率兵向東,大敗阿魯台部於興安嶺。同年冬,阿魯台被迫遣使貢馬,與明王朝修好。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明王朝封阿魯台為和寧王。

1416年(明永樂十四年),阿魯台乘瓦剌軍被明軍戰敗之機,與瓦剌開戰,馬哈木敗亡,部眾潰散,其子脫歡被俘,在阿魯台家中充當家奴,後被釋放回歸瓦剌。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瓦剌部在兀古者河大敗阿魯台部。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阿魯台出兵瓦剌,大敗瓦剌太平部。阿魯台以從順的姿態結好明王朝,本是權益之計,當其勢力恢復之後,便不願再受明王朝的羈絆。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與明王朝失和,並驅騎南下。1422年(明永樂二十年)春,阿魯台揮兵大舉攻入興和。明成祖惟恐阿魯台勢力擴大。遂於1422年(明永樂二十年)、1423年(明永樂二十一年)和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3次率大軍親征阿魯台。阿魯台則採取迂迴戰術,避不決戰,不與明軍直接對壘,儘管如此,阿魯台的實力仍受到很大消耗。此時,瓦剌部正在迅速擴張實力,馬哈木之子脫歡經過幾年的休整後,實力大增。1423年(明永樂二十一年),乘機攻打阿魯台,大敗阿魯台所部。阿魯台部署離散,勢力大為衰落。 1425~1426年(明洪熙元年至宣德元年)間,阿魯台擁立阿台王子即汗位(即阿岱汗)。但此時的大汗,已經無權與明王朝交往,完全成為傀儡。

1428年(明宣德三年)以後,阿魯台所部西迫於瓦剌部的威脅,東受兀良哈三衛的壓力,南遷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寧夏、甘肅邊外一帶駐牧,並零零星星地寇擾明邊。1431年(明宣德六年)初,阿魯台與瓦剌脫歡部進行大戰,阿魯台敗北,所部2000人馬駐牧於集寧海子西北岸,其統治已經陷於癱瘓狀態。1432年(明宣德七年),福余等三衛企圖乘虛攻掠阿魯台,被阿魯台所敗;同年冬,阿魯台率眾東行,鼓勇進攻三衛,站住了腳根。1433年(明宣德八年)3月,阿魯台使臣自遼東入貢,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慣例,引起明王朝邊臣的警惕。然而,阿魯台其部下人窮馬困無衣無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魯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無力繼續控制局面了。

1434年(明宣德九年)3月,瓦剌脫歡所立脫脫不花可汗率眾襲擊阿魯台,殺掠他的妻子部落,阿魯台與失捏乾等率殘部13 000人徙居母納山、察罕腦包(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拉山一帶)等處。同年8月,瓦剌脫歡出兵給予阿魯台最後一擊,阿魯台、失捏干被殺,部署潰散,其所立阿台汗等殘部百餘人遁往阿察禿之地。

人物功績

元惠宗北歸後,北元形勢日趨嚴峻。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派20萬大軍,包圍了南起遼河畔的金山,北至松嫩江交匯處的今前郭爾羅斯,東至伊通河、飲馬河的納哈出大軍。納哈出被迫投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原納哈出所轄地域設置了朵顏、泰寧、福餘三衛。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部部眾分別組成,史稱「兀良哈三衛」。明廷封三衛封建主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要求他們「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廷欲以此切斷蒙古特別是科爾沁部向外發展的餘地。

1399年,惠宗七世孫額勒伯克可汗被衛拉特之巴拉圖、烏格爾哈什哈所弒。4萬衛拉特叛逃。從此衛拉特以強大兵力不斷東擾。也就在這時,從1410年至1424年,明成祖率數十萬大軍連續5次親征蒙古,所幸在這極端危急的形勢下,科爾沁迅速崛起,其崛起的顯著表現就是1425年科爾沁諸部的統一和孛兒只斤·阿岱被擁立為全蒙古大汗。

這時,正值兀良哈三衛為永樂皇帝背棄許諾而惱火,阿魯台利用他個人與兀良哈三衛頭目的「親家」關係,以支持兀良哈三衛南遷大寧為條件,發展了韃靼部與兀良哈三衛的戰略聯合。為組織韃靼與兀良哈三衛聯軍,科爾沁利用與兀良哈三衛相鄰的地緣關係,積極組織各部向三衛駐牧地東遷(特別是組織郭爾羅斯部向福余衛遷徙)。

史籍記載

  • 《明史·韃靼傳》
  • 《明實錄》
  • 《漢譯蒙古黃金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