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
Apollo et Hyacinthus

g.rohs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作曲家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

編劇   魯菲努斯·韋德

語言   拉丁語

首演   1767年5月13日,薩爾茨堡

     本尼迪克特大學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亦譯阿波羅和風信子拉丁語:Apollo et Hyacinthus,K. 38),這是莫扎特的第一部真正的歌劇,當人們認為《第一誡的義務》只是一部宗教性的戲劇,莫扎特當時只有11歲,因而這部歌劇依照這種觀點就應該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歌劇作品。這是三幕。顧名思義,這部歌劇是根據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在他的《變形記》中所講述的希臘風信子和阿波羅神話來創作的。[1]

目錄

歷史背景

莫扎特在創作這部歌劇時年僅11歲。當時他剛遊歷了法國英國瑞士等地,並從傷寒病中死裡逃生。在這次旅行中,他接觸了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等知名作曲家,並從他們身上受益匪淺。劇本的作者伊格納茨·安東·馮·韋澤薩爾斯堡富商,曾為利奧波德·莫扎特創作過兩部康塔塔的唱詞。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Leopold)在大學中是一個著名的名字,因為他的許多學生都就讀於大學高中,戲劇在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莫扎特與大學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761年9月1日至3日,五歲那年,他作為演員出現在雅各布·安東·威默(Jakob Anton Wimmer)和約翰·恩斯特 ·埃伯林(Johann Ernst Eberlin)的拉丁戲劇Sigismundes Hungariae Rex中。儘管莫扎特是這所學校的常客,但他卻從未正式就讀過該校。

歌劇《阿波羅和風信子》是莫扎特根據奧維迪烏斯《變形記》中古希臘神話的情節,向教授們展示了他的第一部歌劇。[2]

《阿波羅與雅辛托斯》只是那個學年末的「年終劇」的一部分,而且在完成後一直沒有正式的名稱。莫扎特去世後,他的姐姐安娜·瑪麗亞·莫扎特才將這部作品列入利奧波德編制的莫扎特早期作品目錄中,並給這部作品賦以《阿波羅與雅辛托斯》這個名字。薩爾斯堡大學當時在表演大型戲劇時有一個傳統,即在幕間插入音樂短劇。《阿波羅與雅辛托斯》正是魯菲努斯·韋德擔當編劇的五幕悲劇《仁慈的克羅伊斯》(拉丁語:Clementia Croesi)的幕間短劇。主體作品與莫扎特所寫的部分都由韋德設計,有共同的動機與主題。韋德的悲劇以呂底亞王之子因飛來的長矛意外身亡作結。莫扎特的作品與這個主題並行,以歐里庇得斯講的一段故事開頭。在原本的神話故事中,阿波羅在擲鐵餅時意外地殺死了情人雅辛托斯。這個鐵餅是在阿波羅的情敵西風之神(仄費羅斯)的慫恿下投出的,他嫉妒於二人的親密關係。沉浸於悲傷中的阿波羅運用神力令雅辛托斯的墓邊開起了美麗的風信子。魯菲努斯神父沿用了這個故事的基本框架,但移除可能在當時引起爭議的同性三角戀主題。他在故事中又添了兩個角色:雅辛托斯的父親俄巴洛斯和姐姐墨利亞 ,來作為阿波羅的愛與仄費羅斯嫉妒的淵源。這齣歌劇獲得極大成功,但在作曲家生前僅演出過一次。

這部劇只是一部更為龐大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這一點引起有關其是否能稱作是莫扎特第一部「歌劇作品」的爭論。但由於這部作品具有明確的結構:其中包含五段詠嘆調、兩段二重唱、一段合唱以及一段合唱,其間以宣敘調連接,因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歌劇。

出場角色

角色 聲音類型 首演演員(這裡的描述翻譯自薩爾茨堡書商約瑟夫·邁爾排印的版本)
俄巴洛斯 男高音 馬蒂亞斯·施泰德(道德神學與法學學生,時年22歲。)
墨利亞 童聲高音 費利克斯· 富克斯(教堂唱詩班成員、一年級學生,時年15歲。)
雅辛托斯 童聲高音 克里斯蒂安·恩青格(教堂唱詩班成員、一年級學生,時年12歲。)
阿波羅 童聲低音 約翰·恩斯特(教堂唱詩班成員,時年12歲。)
仄費羅斯(西風之神) 童聲低音 約瑟夫·封德頓(四年級學生,時年17歲。)
阿波羅祭司甲 男低音(存疑) 約瑟夫·布倫德(詩歌學生,時年18歲。)
阿波羅祭司乙 男低音(存疑) 雅各布·莫澤(四年級學生,時年16歲。)

劇情摘要

第一幕

D大調短暫的插曲之後,作品開始了一個序言,其中,風信子向西風吐露了年輕人對阿波羅的依戀和對西風的嫉妒。接下來,奧巴盧斯國王和梅里亞出現在祭壇上,他們正在為阿波羅做祭。一場暴風雨很快就開始燃燒,並用閃電摧毀了祭壇。歐巴盧斯的兒子向他保證,他們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掩飾阿波羅的憤怒。在序幕的結尾,阿波羅(Apollo)冒充牧羊人出現。他宣布木星放逐了他,並要求得到歐巴盧斯的友誼,他很快得到了友誼。很快,梅里亞和阿波羅之間引起了相互的吸引,他問她對她的愛的證據。

第二幕

奧巴盧斯國王告訴梅里亞 ,阿波羅請求她的幫助,而梅里亞喜出望外。然而,西風很快收到一個可怕的消息:在樹林裡運動時,阿波羅扔鐵餅並致命地擊中了風信子的頭。歐巴盧斯憤怒地命令將阿波羅趕出他的王國。除了聽眾之外,和風承認了他的罪惡感,但他急切地服從了奧巴盧斯的命令,然後在阿波羅不在的情況下繼續推進梅里亞的發展。梅里亞拒絕考慮西風的進步。當阿波羅(Apollo)在梅莉亞(Melia)上取得這些不當的進展時,他出現了,自稱清白,並把西風(Zephyr)變成風。梅里亞仍然認為阿波羅是她兄弟的謀殺者,現在開始否認阿波羅的進步。

第三幕

最後一幕始於風信子的最後一口氣,他向父親描述了他被謀殺的真正原因。歐巴盧斯在看到自己的兒子去世時意識到了西風的罪惡感。然後,梅莉亞(Melia)進來,並告訴她的父親,在她也了解西風的罪惡感之前,她已經拒絕了阿波羅。Oebalus和Melia在阿波羅(Apollo)再次出現之前就陷入了不幸,並失去了保護神的恩寵,聲稱愛已迫使他重返Melia。然後,美麗的花朵從風信子的墳墓中升起,阿波羅(Apollo)和梅里亞(Melia)參與其中,阿波羅(Apollo)確保王國在他的保護下永遠繁榮。

音樂特徵

這項工作中的大多數詠嘆調體現了由敘述者建立的情緒狀態。其中大多數是重奏曲,在對比B部之後直接重複A部的文本和音樂。有時候,莫扎特會刪除重複的內容 例如,阿波羅(Apollo)的短小E大調詠嘆調(A major aria)結束了序言,以器樂ritornello結尾,但這位歌手沒有重複任何文字。但是,該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可能是具有多個角色的作品。這些作品牢牢把握了十一歲的莫扎特18世紀戲劇創作技巧。移動C大調Oebalus與Melia之間的二重奏是一種非同尋常的作品,其特徵是貫穿整個作品的風格並具有誘人的管弦效果,例如靜音小提琴,在其下其餘的弦樂演奏撥弦。第二次合唱的場景是風信子在父親面前去世的時候。這首作品是音樂戲劇性功能的傑出典範,也是莫扎特所有音樂中伴隨朗誦的首例。[3]

視頻

Apollo et Hyacinthus - Tölzer Knabenchor (Tölz Boys' Choir)
W.A.Mozart: "Apollo et Hyacinthus" K.38 (1767)

參考資料

  1. Apollo et Hyacinthus,opera-arias.com
  2. Apollo et Hyacinthus,helikon.ru
  3. Apollo et Hyacinthus,opera-ari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