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阿波罗绢蝶

阿波罗绢蝶
原图链接

阿波罗绢蝶 (学名:Parnassius apollo):[1]翅展约7-8.4厘米。前翅较圆,白垩色,翅表有许多黑点、灰白斑及无鳞透明区,这些斑点的形状、密度及其强度常随产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后翅通常总有显著的鲜红色斑点。触角主干灰白色,有浅黑色环带。雄性外生殖器的背兜发达;1对爪形突较细长,较弯成弓状。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半圆形,具鬃;后表皮突粗长,末端钝。绢蝶翅形混圆;翅膜五色透明;状如丝绢,因此得名。翅面常有黑色、红色和蓝色斑点或者斑纹。


栖息于海拔750 - 2000米的高山区。耐寒性强,常常生活在雪线上下。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8月出现。幼虫以景天属植物为寄主。


该种是珍贵的大型绢蝶,在波兰和西班牙早已灭绝,故在昆虫中最早被纳入《华盛顿公约》,列为Ⅱ级保护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保护对象。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了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划栖息地为保护区、人工助殖、重引、植树造林、设立专门公园保护等等。


分布于古北生态区:中国新疆、土耳其、蒙古及欧洲大部分国家。中国的阿波罗绢蝶大部分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


目录

形态特征

  • 成虫

阿波罗绢蝶是一种大型蝶类,翅展7-8.4厘米。翅白色或淡黄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端部有大黑斑,中室外有2枚黑斑,外缘部分黑褐色,亚外缘有不规则的黑褐带,后缘中部有1枚黑斑。后翅基部和内缘基半部黑色;前缘及翅中部各有1枚红斑,有时有白心,周围镶黑边;臀角及内侧有2枚红斑或1红1黑斑,其周围镶黑边;亚缘黑带断裂为6个黑斑。翅反面与正面相似,但翅基部有4枚镶黑边的红斑,2枚臀斑也为具黑边的红斑。雌蝶色深,前翅外缘半透明带及亚缘黑带较雄蝶宽而明显,后翅红斑较雄蝶大而鲜艳。

雄性外生殖器的背兜发达;1对爪形突较细长,较弯成弓状,末端尖,基部较宽而相互远离;抱器瓣基半部与内突形成三角形,端半部宽而略呈方形,但端部两角圆,边缘具长鬃;内突很大,位于近端部,基部很宽,端部较细而稍弯;阳茎端基环“U”形;阳茎粗,约是抱器瓣长的1.5倍,基部宽大,端部骨化部分尖削。

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半圆形,具鬃;后表皮突粗长,末端钝;前阴片略呈长方形,后阴片宽叶形;囊导管与交配囊很难区分。

扁平,表面有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突起,排列规则。精孔周围稍凹,这里的微小颗粒显著比其它部分小。卵灰白色,精孔周围淡黄绿色。直径约1.38毫米,高约0.85毫米。

  • 幼虫

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臭角不明显。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身体暗黑褐色,下方色稍淡。前胸前半部泛橙黄色。肛上板几丁化,黑褐色。终龄幼虫体黑色,前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上的圆形斑呈红色。

身体暗褐色有光泽,覆盖有灰白色粉。头部圆形,无突起。前胸的气门关闭。中胸圆形。前翅基部的突起呈钝角。腹部从背面看呈椭圆形,从侧面看向腹面弯曲,每一腹节气门上线各有1个浅凹。体长约21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在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喜欢栖息在高山草甸和牧场长满花的草地、山坡及山区草原。在海拔750-2000米的高山区活动。那里有大量的提供花蜜的花朵。阿波罗毛虫需要的寄主是景天属植物,可生长在贫瘠的岩石或砾石区。研究表明,对于这个物种来说,岩石区生长有石楠类植物,这些位于草甸和其他花蜜丰富的地区附近的植物对阿波罗绢蝶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习性

绢蝶都生活于高山,有很强的耐寒力,有的在雪线上活动,飞翔时紧贴地面,缓缓而飞好像在悠悠赏雪,因而较易捕捉。成虫以花蜜为食物,也吸食树汁、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等。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8月出现。幼虫以景天属植物为寄主。当毛虫完全生长时,它会在地面上变成蛹,形成一个松散的茧,成虫蝴蝶从变态后出现。

成虫性成熟后,从蛹中破壳钻出,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翅膀干燥变硬,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属于危险期。翅膀舒展开后,蝴蝶就可以飞翔了。成虫以花蜜为食物,一般蝴蝶成虫交配产卵后就在冬季到来之前死亡。

亚种分化

阿波罗绢蝶是欧洲最著名的产生地理变异的物种。 这种富有吸引力的蝴蝶栖息在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山坡及山地草原中。它在不同的山区或山脉隔离形成大量不同的地方种群,其变异范围主要是黑纹的强度及红斑点的大小与数量。

参考文献

  1. 阿波罗绢蝶简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