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州東園十詠·清風台
《閬州東園十詠·清風台》是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的作品之一。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1]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 |
無時來見襲,有地更臨高。 坐客清談起,紛紛落麈毛。 |
” |
— [北宋]文同 |
目錄
作者簡介
文同/文與可(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2],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繪畫成就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3]。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看到了文同墨竹畫中所具有的特質。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誌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給當時蘇軾、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諸多畫家以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文同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寫竹葉,自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時往觀察,因而畫竹益精。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喜作古木老槎,並寫山水。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鋪所謂的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蘇軾:《蘇東坡集》卷三二《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署名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畫派形成於文同的親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
視頻
閬州東園十詠·清風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司馬光的誠和迂,鄭州日報數字報,2019-01-16
-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搜狐,2020-08-12
-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人民網,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