镋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镋
- 外文名:fork-like weapon
- 拼音 :ǎng 字
- 义:古代一种与叉相似的兵器
- 繁体字:镋/镋
兵器简介
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飞镋表演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最初,它是大战之余将士们的一种娱乐形式,后来流传到民间。因创始人是黄钟村的黄姓,故玩镋人就一直为黄姓,始终无外姓人加入。表演者有青年男女,也有老人孩子;有单人表演,也有几十人一起上台的。黄永根说,他们玩的“飞镋”由22个节目组成,分别为“单人搓绳、怀中抱月;单钓鱼、双钓鱼;单搬、连顶、双搬;仙人背纤、双龙挠痒;雪花盖顶、张飞骑马;其中,白蛇缠腰、枯树盘根;金狗钓龟、烂泥摇桩已经失传。表演的形式有“二人对舞”、“三人穿心舞”、“五人梅花舞”等。
“飞镋”表演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十三上花灯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表演者都是身穿红灯笼裤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大姑娘,表演前,先由一男子用“连枷棍”(铁链连结的两根木棍,棍两端系手帕)打场。“连枷棍”上的手帕碰到围观者,围观者就要自觉后退,让出表演场地。所有表演都分文不取,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因为是非营利性民间娱乐节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学它的人越来越少。现代,全村仅有三四名40多岁的男子还能表演,绝活面临失传危险。”
分类介绍
九凤镋 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七尺半,形似耙,有九个叉刺。镋柄尾有一约半尺长的铁𨱔。 九曲镋 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一尺半,分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头形似枪头,呈扁平状,两侧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环抱。 夜战镋 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 牛头月镋 又称"牛头镋"。其镋头形似三股叉。铁制,当中有利刃,状如剑尖。刀下横有两翅,弯曲如牛角,相距约一尺两寸。翅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锋利。镋柄为粗木制成,长约六尺。牛头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枪。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捞等。日本武士使用的十文字枪就是牛头月镋,日本战国人物加藤清正使用的十文字枪折断一翅改叫片镰枪,日后成为其标志。
雁尾镋 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重十斤。柄尾铁𨱔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其两翼叉形似雁尾,故名。 雁翅镋 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有五寸长三棱铁𨱔。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与镋相同。 雁嘴镋 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铁𨱔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剑状,两翼叉形似雁嘴,每叉两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捞、撩八法,尤以捅、勾为甚。 十字镋 长一丈二尺,其中柄长一丈零五寸,柄尾铁𨱔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十字,刃如枪刃。 这个长度最适合用于马战,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捞、撩八法。多为日本武士使用。
使用高手
《说唐》、《兴唐传》等隋唐小说中所描绘人物,史实中并无此人。小说描绘,宇文成都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号天宝大将,号称大隋第二条好汉,武力仅次于李元霸,“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金面长须,虎目浓眉,使一柄凤翅镏金镋,重三百二十斤”,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在抑制反王势力方面有突出贡献。后十八路反王讨宇文化及,被李元霸所杀。 [1]
参考文献
- ↑ 为什么古代很少有人使用“镋”这种兵器?”,搜狐,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