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銘

拼音;míng

注音;ㄇㄧㄥˊ

偏旁;釒

筆畫;11

(拼音:m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金文,產生年代不晚於春秋。「銘」本指在器物上刻文,引申為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是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刻文不易磨滅,故「銘」又用來比喻牢記、永誌不忘。[1]

目錄

文字源流

「銘」在戰國金文中寫作圖1,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左部的「金」作形旁,表意;右部的「名」作聲旁,指示讀音。《說文解字·金部》新附:「銘,記也」,意思是記載、鏤刻。從字形上看,「銘」以「金」為形符,最初指的應該是在金屬器物上鑄刻文字。「名」在這裡也不是完全不表義。「名」本義指名字、名稱,引申而有記號、記錄的意思,因此有一定的表意作用。發展到小篆(圖3、4)階段,「夕」的線條開始伸長下彎。隸書(圖5)在小篆的基礎上將筆畫變得平直,由此演變為楷書

銘的基本義是記載、鏤刻,特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文字。引申用作名詞,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的文字。「銘」最初是用來刻文記功的,後來「銘」也用來引申鑒誡以警自勉的。如《禮記·大學》所載的所謂湯的盤銘:「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說苑·敬慎》所載的緘口金人的銘:「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口,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這裡的「銘」都是用來自我警誡的。後來這個「銘」成為了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頌揚功德,或用來自勵自警。後漢崔緩之兄崔璋為人所殺,崔援手刃仇人然後逃走。後遇赦,作一銘文以自誡,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銘」。座右銘本來是置於座右的,以時時警戒自己,後來就不一定置於座右了,凡是時時提醒自己的話,皆可叫「座右銘」。

商周時期盛行在銅器上刻文。銅的化學性質較穩定,在銅器上刻文是不易磨滅的,所以「銘」又引申為「印象極深」「永記不忘」的意思,於是就有了「刻骨銘心」「銘肌鏤骨」等詞語。顯然這是比喻用法,只是誇張地說明印象之深,就像刻在心、骨上一樣。又由此產生了「銘感」「銘記」「銘佩」等詞,意思是像刻在心上一樣深深地感謝、記住、佩服。

詳細釋義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

漢語大字典》)

【卷十四】【金部】莫經切(míng)

(銘)記也。從金名聲。

廣韻

莫經切,平青明 ‖ 名聲耕部(míng)

銘,銘記。《釋名》曰:「銘,名也,記名其功也。」

【校釋】《釋名·釋言語》與《廣韻》引同。《釋名•釋典藝》:「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余校根據後者改《廣韻》,誤。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銘;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6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並音冥。《說文》:記誦也。《集韻》:志也。《釋名》: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禮·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註:銘,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禮·大學》:湯之盤銘曰。註:銘,銘其器以自警之詞也。

又《禮·檀弓》銘,明旌也。《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註:銘,今書或作名。鄭云:銘,書死者名於旌。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

【寫法】「釒」「名"寬窄大致相當,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釒」第三筆橫在橫中線。「名」首撇在右上格;㇇(橫撇)的撇尖伸向「釒」的提筆上方;「口」首筆豎在豎中線右側。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參考來源

《九成宮 禮泉銘碑》——銘字

參考資料

  1. 銘的意思?,360問答 , 201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