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鐘山石窟位於中國陝西省子長縣安定鎮,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鐘山石窟始鑿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後世多有鑿修。現存五窟,坐北朝南,面積約500平方米。4號窟為主窟,面闊16.7米,高5.5米,進深9.5米,內有16尊圓雕佛像,高2~3米,窟四壁及壇柱四面有浮雕小佛像萬餘尊。另外四窟規模較小,風化嚴重。

目錄

景點簡介

鐘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又名萬佛岩、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始建於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等千餘年鑿建而成,據歷史記載共十八窟,現僅發掘五窟,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整個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東接清風明月戲樓,南臨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為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石窟經歷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處及眾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主持僧北轄葭州(今佳縣),南統驪山(今臨潼)。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方圓數百里群眾宗教文化生活的聖地。

主要景點

據清道光「安定縣誌重修石宮寺碑記載」,這裡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還有萬佛樓、鐘鼓樓、三官樓、觀音閣及禪室方丈。

雕樑畫棟,十分壯觀,惜毀於兵燹,除正殿石窟外,盡成廢墟。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現開掘石窟五個,以中窟保存最為完整,窟內有大小佛像萬餘尊。故稱萬佛岩,始建於宋平治四年(1067年),洞內富麗堂皇,色彩鮮艷,萬尊雕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錯落有致,做工精細。中外學者認為,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2]

專家結論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第二個敦煌」,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主窟萬佛岩呈長方形,面積為225m 2,平頂八卦蓮花藻井,窟內正中有長11米,寬5.3米,高1.4米的石壇基,壇基上有3組14尊大型主體石雕,主佛像為釋迦牟尼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

視頻

鐘山石窟 相關視頻

紀實:子長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第二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