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一名《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奠基性著作,临床医学之经典。东汉张机(见“伤寒论”)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氏原撰《伤寒杂病论》,经魏晋时王叔和编集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的蠹简中发现此书,遂重予编校整理,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定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元刻本,另有《医统正脉》本、《仲景全书》本(明代赵开美校刻)等明刊本及多种清刻本、日刻本、《四部丛刊》本等,20世纪先后刊行多种排印本和影印本。自元迄今,此书之注本、译本及研究性著作约有一百几十种(包括日本等国的有关注本、专著)。1987年已有英译本。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迭经后人整理,改编本中附有东汉以后临床医著中的一些方治内容。全书约8万字。以论述内科病证为主,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果实菜谷禁忌并治”共25篇。《金匮要略》论、方并重,首篇介绍有关论述诊治、总论性内容。第2—22篇,阐论具体病证证治,包括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痰饮,消渴,小便利淋,水气(水肿),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转筋,蛔虫等40余种内科病证。兼及外科、皮科之疮痈、肠痈、浸淫疮、狐疝、刀斧伤等病证;妇科之多种杂病,产科之妊娠病、产后病等。最后3篇为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等内容。《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丰富的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综合为3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之首位。在诊断方面,重视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辨证则以脏腑、经络为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学术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及早期治疗,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见本书第1篇),并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书中论病部分,以辨析脉证为要点,施治注意博采众方,体现了中国医学早期形成有关辨证论治(也结合辨病论治)和整体观念的鲜明特色,也为后学者提供了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编次的特点是将类似证候或病位相近的病证合编为1篇,便于读者分析比较。所论每种病证之不同症型和不同发病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医疗实践,启发后世业医者在临证过程中必须善于思考,辨证精细,并须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全书计有262方(包括校正医书局编校整理该书时所附入之方),方剂的特点,大致同于《伤寒论》方。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效验卓著等方治特色,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为“众方之祖”。书中收载之名方很多,如防已黄芪汤、鳖甲煎丸、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射干麻黄汤、栝蒌薤白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黄土汤、白头翁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温经汤、肾气丸等,临床应用确有较高的疗效。这些方剂成为后世方剂学变化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从全书内容尚可看出张氏是善于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治疗不同病证的临床家,除内服诸种剂型外,还有针灸及多种外治法。此外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为抢救“自缢”,采用人工呼吸配合按摩等综合治疗措施,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内容相当丰富。本书为中医学的主要经典之一。已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并有多种研究专著,反映本书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以“齐全、新颖、系统、科学、稳定”为编纂原则[1],选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500多个学科(包括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学上各主要学派[2]的代表作,文学艺术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著作。

视频

金匮要略方论 相关视频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参考文献

  1. (论文)百科全书的编纂体制与体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讲科学学派_图文,豆丁网,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