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歷史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新館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館舍由主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保衛中國同盟總部舊址(重慶宋慶齡舊居陳列館)、塗山窯遺址四部分組成。
設計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為6.5億元人民幣。三峽博物館可入藏文物30萬件,現已有文物17萬餘件,包括三峽出土的國家二級以上的珍貴文物3千餘件。
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3,225平方米,主展區有四個:
- 反映三峽歷史文化精神的壯麗三峽廳
- 反映地方歷史源流的遠古巴渝廳
- 反映重慶城市變遷的城市之路廳
- 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廳。
另外還有其他門個專題陳列區,它們分別是「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歷代錢幣」、「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和「李初梨捐贈文物」。此外,博物館還擁有反映三峽人文風光的360度環幕電影、《重慶大轟炸》半景畫,以及一個國際學術報告廳、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廳。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修建也與三峽工程有密切相關。由於三峽的淹沒範圍大,許多地方將永遠沉沒於幾米、十幾米的水下,為了儘量挽救考古方面的損失,國家投資10多億人民幣進行搶救性發掘,三峽博物館也是這些被發掘的文物的主要儲藏地[2]。
視頻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大自駕,2019-5-13
-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知乎,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