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酸漿 - 植物

酸漿(拉丁文名:Physali alkekengi L.)又名紅菇娘、掛金燈、戈力、燈籠草、燈籠果、洛神珠、泡泡草、鬼燈等北方稱為菇蔫兒、姑娘兒,以果實供食用。

原產於中國,南北均有野生資源分布。酸漿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現在在東北地區種植較廣泛。其他地區種植較少,仍屬稀特蔬菜。

正統的東北名稱是:菇蔦 ,英文名是:Chinese Lantern Plant。

存疑:酸漿,在東北是黃菇娘。紅菇娘是絳珠草,《柳邊紀略》中稱為紅娘子。兩者有較大差別。(尼爾根)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酸漿

學名; Physalis alkekengi L.

別稱; 紅姑娘、掛金燈、金燈、錦燈籠、泡泡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菊亞綱

目; 茄目

科; 茄科

屬; 酸漿屬

種; 酸漿

分布區域; 韓國、日本北海道、中國東北地區

形態特徵

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80cm,地上莖常不分枝,有縱棱,莖節膨大,幼莖被有較密的柔毛。根狀莖白色,橫臥地下,多分枝,節部有不定根。葉互生,每節生有1-2片葉,葉有短柄,長1-3cm,葉片卵形,長6-9cm,寬5-7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呈波狀,無毛。花5基數,單生於葉腋內,每株5-10朵。花萼綠色,5淺裂,花後自膨大成卵囊狀,基部稍內凹,長2.5-5cm,直徑2.5-3.5cm,薄革質,成熟時橙紅色或火紅色;花冠輻射狀,白色,雄蕊5,花葯黃色,長0.3-0.35cm,子房上位,2心皮2室,柱頭頭狀,長1.0-1.1cm。萼內漿果橙紅色,直徑1.5-2.5cm,單果重2.5-4.3g,每果內含種子210-320粒,種子腎形,淡黃色,長約0.2cm,千粒重1.12g。

莖葉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莖節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較密。葉長5-15cm,寬2-8cm,長卵形至闊卵形、有時菱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不對稱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者有粗牙齒、有時每邊具少數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齒,兩面被有柔毛,沿葉脈較密,上面的毛常不脫落,沿葉脈亦有短硬毛;葉柄長約1-3cm。

花梗長6-16mm,開花時直立,後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鍾狀,長約6mm,密生柔毛,萼齒三角形,邊緣有硬毛;花冠輻狀,白色,直徑15-20mm,裂片開展,闊而短,頂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面有短柔毛,邊緣有緣毛;雄蕊及花柱均較花冠為短。

果梗長約2-3cm,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卵狀,長2.5-4cm,直徑2-3.5cm,薄革質,網脈顯著,有10縱肋,橙色或火紅色,被宿存的柔毛,頂端閉合,基部凹陷;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mm,柔軟多汁。種子腎臟形,淡黃色,長約2mm。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長習性

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適應性很強,耐寒、耐熱,喜涼爽、濕潤氣候。喜陽光。不擇土壤,尤其是原產亞洲的酸漿在3℃-42℃的溫度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國產於甘肅、陝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1]

參考文獻

  1. 庭院植物之酸漿, 夢想花園, 13-09-03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