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泰
生平簡介
他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20歲中了舉人,自此步人仕途。康熙四十二年襲封佐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被授任內務府員外郎。此後,又先後升為江蘇布政使、廣西巡撫、雲貴總督、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軍機大臣等,成了清廷重臣。弟弟鄂爾奇官居戶部尚書、步軍統領,長子鄂容安曾任軍機章京,後升任河南巡撫、兩江總督,次子鄂實也曾擔任參贊大臣,三子、四子也都是巡撫一級的大官,五子鄂忻則是莊親王允祿的女婿。 乾隆十年(1745年)以病解职。同年三月乾隆親往鄂爾泰住所視疾,加為太傅。不久病卒。
與李衛並稱為「模範總督」
雍正五年(1727年),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凡250卷。雍正時期嘗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在雲南積極推行改土歸流,雍正四年(1726年)上疏「雲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七年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鞏固了西南邊疆。與田文鏡、李衛並稱為「模範總督」。
獻詩頌揚雍正帝的德政
雍正六年(1728年),正當各地都在傳說雍正帝依靠不法手段奪取皇位並質疑皇帝執政的合法性時,鄂爾泰及時上報祥瑞之徵,奏稱雲南出現祥雲,並藉機獻詩頌揚雍正帝的德政。此舉不禁令雍正帝龍顏大悅,鄂爾泰也自此成為雍正帝的重要心腹和股肱之臣,並最終成為首席軍機大臣。
不徇私情、剛正不阿
鄂爾泰擔任內務府員外郎時,當時,尚是皇子的胤禛(後來的雍正帝)曾向鄂爾泰索取財物,沒想到的是,他只是得到了鄂爾泰大義凜然的回絕。那是個特殊的年代,皇子之間的殘酷傾軋.令康熙帝不得不對皇子們施以嚴密的監控,同時也嚴防朝臣圍繞皇子營私結黨。鄂爾泰為什麼會拒絕胤禛,料想是出於避禍的本能。有意思的是,胤禛就此記住了鄂爾泰,認為他是不徇私情、剛正不阿的好官。是故,當雍正帝即位之後,鄂爾泰很快就被提拔為江蘇布政使,三年後又升任雲貴總督。
越職陳奏
在雲南,鄂爾泰聽說雍正帝將撥十萬兩白銀,專項辦理江蘇水利,很高興,立即上疏 ,說自己曾對江蘇水利“悉心咨訪,略知大要”,並針對各地水利工程的實際情況, 提出了一個詳細的方案,還期盼有關地方官能“倡率有方,調度得宜”。在奏摺的結尾處,他強調說:“臣曾任江南,故不揣愚昧,越職陳奏”。 雍正看過摺子,馬上批了十二個字:“所奏江南水道事宜,甚屬周詳”。還表示:“凡內外大臣,越職辦事,固為不可(原則上還是不可!)。鄂爾泰為民越職犯規,卻又受到了嘉許,蓋因其心實公也! 但鄂爾泰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卻由於選派官員失當,加之官軍擾民太甚,引發雍正帝怪罪。鄂爾泰自覺理虧,便請求罷官離職,回家養病,得到雍正帝的允准,鄂黨也就此一度失勢。
“知人善任,賞罰明肅”
鄂爾泰對待屬下一貫頗有長者之風,更以“知人善任,賞罰明肅”而著稱。手下臣僚凡有擅長之技,他都能過目不忘,並及時地給予獎勵和提拔。因為這個緣故,不僅僅滿人願意前來依附,漢官如張廣泗等人也都樂意為其所用。
“當代第一良臣”
雍正皇帝一生最寵倖的有三個人: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並將他們樹為地方督撫之楷模。其中,鄂爾泰又名列首位,被他譽為“當代第一良臣”。 當面告訴尹繼善,謂當學此三人[1]。尹繼善奏曰:“李衛,臣學其勇,不學其粗;田文鏡,臣學其勤,不學其刻;鄂爾泰,宜學處多,然臣亦不學其愎。”雍正不以為忤。乾隆嘗謂:“我朝百餘年來,滿洲科目中,惟鄂爾泰與尹繼善為真知學者。”[2]
受遺旨輔政
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辦理軍機事務。雍正崩於深夜,鄂爾泰適巧為值班軍機大臣,最先探視雍正遺體並安排入殮,且受遺旨與張廷玉輔政。乾隆初任總理事務,加至太保。乾隆七年(1742年),諭令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纂修《國朝宮史》。
鄂黨失勢
乾隆帝深知自己剛剛即位不久,手下並無可用之人,也只得在鄂黨和張黨中選拔人才。乾隆帝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滿漢一家的帝國,但他在骨子裡還是會對於滿人更多一重倚重和重視,而對漢人則更多一層防備和歧視。此故,鄂張兩黨的爭鬥中,鄂黨一直是處於上風。但他時刻注意著鄂黨的抬頭之勢,不能不時刻保持警惕,適時採取警告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勢力極度膨脹。 乾隆帝開始以一種高壓和威嚴之勢公開點名批評鄂爾泰,甚至是藉機表揚了張廷玉,一抑一揚之間,令鄂爾泰更受刺激。鄂爾泰明白自己在與張廷玉的較量中已經處於下風,甚至已然失寵,不得不自此多加小心。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當鄂爾泰準備收心做他的太平宰相之時,依附在他周圍的黨徒卻又製造出風浪,把這位已經處在風口浪尖的權臣進一步推向危險的漩渦之中。 原來,鄂黨干將仲永檀官至左副都御史之後,不免有些得意忘形,並四處留下逆跡。就在這年年底,仲永檀與鄂爾泰長子鄂容安串通密謀對付張廷玉一事敗露。根據一份供詞顯示,他們二人在未上密摺之前先行商議,既奏之後,又互通情報反复商議。這種行為既無視密摺制度,又純屬結黨營私,尤其令乾隆帝感到憤怒。一個是兒子,另一個是門徒,鄂爾泰自然難逃干係。 經過這番折騰之後,鄂爾泰威風掃地,顏面盡失,鄂黨也不能再持續當初的那種強勢。乾隆九年(1744年)冬,鄂爾泰患病臥床,手腳不能動彈,疑似得了中風。在與病魔艱難抗爭一段時間之後,他最終還是在第二年春天病故。得知鄂爾泰去世的消息之後,乾隆帝還是按照父親當年的遺詔,特別頒旨准許鄂爾泰配享太廟。 鄂尔泰死後,乾隆二十年三月,爆發胡中藻案,四月,鄂尔泰的得意門生胡中藻被斬殺,已故大学士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鄂爾泰之侄鄂昌被賜自盡[3]。
曾經滿門榮貴的鄂家,因為胡中藻一案的牽連,竟然遭到乾隆帝如此嚴厲的打擊,看到乾隆帝剷除鄂黨的意願如此堅決,鄂黨分子紛紛偃旗息鼓,曾經不可一世的百足之蟲,也只能就此銷聲匿跡。
豎立了一塊永不磨滅的心碑
綜觀鄂爾泰的一生,建樹頗豐,功勳卓著,特別是他在西南各地一創辦的“改土歸流 ”,不但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有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它對促進祖國大家庭的統一、和諧、繁榮、進步,起到了難以估算的積極作用。因此,各族人民也都為他豎立了一塊永不磨滅的心碑! (事據《清史稿》《清官傳》等)[4]
軼事
- 鄂爾泰名言:「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矣。」張廷玉聞後稱讚此言「最有味,宜靜思之」。
- 鄂爾泰時任內務府員外郎時,曾拒絕了以皇子身分向鄂爾泰請託的雍正,此舉不但沒有得罪雍正,反而得到了雍正的賞識。
- 雍正三年(1725年)冬,鄂爾泰即將前往雲南任職,雍正得知其身體不適,命令他乘坐雍正的御輿前往赴任,之後鄂爾泰恢復了健康,雍正高興的在鄂爾泰的奏折上批示說:「朕與卿一種君臣相得之情,並不比泛泛乃無量劫善緣之所致。」雍正五十大壽,因鄂爾泰時任雲貴總督未能出席,雍正特地挑選了宴會中的食物,快馬加鞭運往雲南給鄂爾泰。以上二例,可見雍正與鄂爾泰的私交甚好。
注釋
參考書目
- 《清代文字狱档·军机处档》
- 袁枚《武英殿大学士傅文端公鄂尔泰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