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郾城县

 

 

 

郾城县,隶属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位于东经113°45′10"~114°6′39",北纬33°34′37"~33°44′59"。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截至2020年,郾城区下辖6镇、3个街道,总面积413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郾城区常住人口505302人。

2020年,郾城区地区生产总值248.1亿元、增长0.7%。

目录

历史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召陵入郾城县,属豫州(763年改为蔡州),至此召陵不再独立为县。玄宗开元十年(722年)五月汝水漂溺数千家。次年县治自落溵水(今沙河)南移溵水北,即今县址。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叛军吴元济割据蔡州。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至984年)尉氏县契宗大师巡游郾城。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南宋岳家军先后于城北王店、五里店(今三周乡五里岗村)、小商桥等地大破金兀术。迫使金兵退保汴京,宋军追至朱仙镇。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90年)在县城东南干河陈处,断汝南流,东汇溵水(即沙河),后入颍。

清世宗顺治二年(1645年),内大臣和洛辉与河南巡抚罗绣锦统兵过郾城赴西平,破左良玉之副将刘洪起余部,郾城从此为清军占领。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建景文书院于文庙西侧(今郾城师范校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动工兴建京汉铁路郾城车站(今漯河车站),于次年十二月建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一日全线通车,郾城站开始启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许慎祠堂改为堂。

1913年隶属河南省豫东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正式组建中共郾城县委员会。

1949年10月16日 ,郾城、漯河分设,恢复原漯河市建制。

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区划把郾城一分为三,正式命名为郾城区。

行政划分

区划沿革

明、清分属新安和古义堡,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东北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商桥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沙北县5区及临颖沙北区,1949年属商桥区,1959年属商桥公社,1963年与商桥分设,建李集区,1965年撤区设李集公社,1984年改称李集乡,2011年1月6日李集乡撤乡建镇。

黑龙潭乡原名青龙镇,自古就是众多客商的集散地,素有“水旱码头”之称。神话相传沙河黑龙潭段深潭内住一青龙,历尽艰辛保佑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为表感激之情,遂以“青龙”命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1958年建黑龙潭公社,1984年改乡。

1984年裴城镇建乡。辖裴城、小徐、三丁、中周、田古东、大张、罗王、寨子、斗杨、宋岗、城高、梁庄、马庄、西芮、东芮、苏侯、中合寨、胡刘、潘王、铁炉、南杨、渚张、田店、坡刘24个行政村。1984年撤乡设镇。

1958年龙城镇建十五里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更名龙城镇,辖十五里店、庙赵、宁沟、大李庄、小王庄、回马、陈湾、黑龙王庙、小赵、栗庄、木梳杨、前黄、后黄、钮王、西刘、白庄、仲李、老翟、湖西王、徐庄、诼马、大军王、常湾、李湾24个行政村。

1949年商桥镇设商桥区,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设镇。辖胡湾、王湾、商东、商南、商西、靳庄、大闫、沟张、乾勒桥、党湾、李纪岗、郭栗庄、胡庄、坡边、大杨、大张湾、刘孟、小杨、前甄、后甄20个行政村。

1984年设孟庙镇。辖八里、路堂、何庄、坡陈、孟庙、张任庆、三周、关徐、潘东、潘西、张店、薛赵、闫陶、西营、拉河刘、王店、哀黄、蒋堂、沈赵、杜李、马坡、五里岗、刘庄、英张、五里庙、卓村、中村、后郑、新郑30个行政村。

1978年建孙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源汇区中北部。辖后周、董庄、张胡魏、李盘庄、小高庄、石槽赵、白庙8个行政村。2004年将源汇区的孙庄乡划归郾城区管辖。2005年,撤销孙庄乡,设立沙北街道,辖原孙庄乡行政区域,办事处驻黄河中路。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郾城区管辖3个街道,7个镇,有沙北街道,龙塔街道,淞江街道,孟庙镇,商桥镇,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李集镇,黑龙潭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郾城区地处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位于东经113°45′10"~114°6′39",北纬33°34′37"~33°44′59"。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面与舞阳县、许昌市、襄城县接壤,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

气候温和,光热、热、水资源丰富。水旱、虫灾害较多,风灾、雹灾时有发生。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北方大陆气团不断南侵,多偏北风,天气寒冷,雨雪稀少,极端最低气温-15.9℃;夏季副热带高压北上,多偏南风,常有大暴雨产生,天气炎热,极端最高气温达42.2℃。由于受季风影响,光、热、水季节分配有明显差异。

郾城区地质构造属华北凹陷,覆盖着浓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约400米左右,早更新世时,为湖相沉积,沿古沙河和古当河发育了三角洲相砂体。早更新世末期结束湖相沉积,中、早、晚更新世为河流冲积层,形成带状砂体,并在河间洼地中堆积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其中裂隙发育,潜育强烈。新世纪以来,东部受黄泛侵袭,堆积了冲积层。

郾城区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自然坡降1/4600,属平原洼地。地面海拔高度,西部65米,东部51米,相对高差35.9米。按微地貌划分,全区土地可分为洼地、平地和岗地三个单元。

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行洪河:沙河和颍河。境内沙河流域面积12580平方千米,颍河、吴公渠流域面积3284.7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全区总土地的67.7%;耕地面积约514.4平方千米,占全区耕地的66.6%。平地是以沙、澧、颍河两岸为主的地貌单元,各乡(镇) 均有分布。土地面积约701.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土地的27.9%;耕地面积218.6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耕地的28.3%。岗地主要在黑龙潭乡村及附近延伸土地面积约4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土地的4.4%;耕地约38.8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耕地的5.1%。

沙河由新店镇冉口村入境,流经新店镇、龙城镇、城关镇,在黑龙潭乡北街村进入周口市西华县,境内河道长48千米,堤防长度45.5千米,保证流量3000立方米/秒;颍河由商桥镇后甄村入境,流经商桥镇、新店镇、龙城镇、孟庙镇,左岸由李集镇东孟村、右岸由黑龙潭乡坡杨村进入周口市西华县,境内河道长26千米,堤防长度50.6千米,保证流量5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和内涝河道有吴公渠、柳河、柳支、马拉河、洄浀河、长春沟、塔河等。

人口民族

2012年12月,郾城区总人口52.80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苗族、侗族、瑶族、藏族、布依族、白族、维族、彝族、黎族、朝鲜族、佤族16个少数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郾城区常住人口505302人 。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2015年上半年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4年增长8.5%,比2014年提高了0.3%,比全市增速高0.7%,居全区第2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5.7%。

2020年,郾城区地区生产总值248.1亿元、增长0.7%。

第一产业

2005年上半年,全区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33.33平方千米,种植高蛋白玉米66.66平方千米,瓜菜121.33平方千米,高效经济作物220平方千米,全区新建沼气池712座,培训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8000人。

全区新打配套机井78眼,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340亩,旱涝保收田1560亩,完成了三个村的第一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

2005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75.47万头,出栏42.65万头;三禽饲养量达到632.17只。

全区完成小麦机收233.33平方千米,玉米机播120平方千米,推介新机具247台,引进大型联合收割机640台,组织216台收割机外出作业,机手收入520万元。

全区新值树110万株,新发展经济林2平方千米,完成林业育苗0.72平方千米。

第二产业

截止2015年5月底,10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2.2%;食品产业,13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5.5%;装备制造产业,9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37.3%;精细化工产业,2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3.7%;建筑建材产业,6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他产业,3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2.5%。

第三产业

2011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6万人次,同比2010年增长16.5%;旅游收入1.6亿,同比2010年增长15.8%;旅游投资和旅游招商引资3100万,同比2010年增长17%。

2014年来,社会同比2013年增长16.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9.7%,占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7%。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书记

副书记、区长

王迎波(2013年~今)

常委、常务副区长

俆光华(2013年~今)

副书记

栗金成(2013年~今)

常委、政法委书记

卢伟(2013年~今)

常委、办公室主任

李伟恒(2013年~今)

常委、组织部部长

丁晓永(2013~今)

社会事业

2014年来,积极向国家、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区、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和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同时,建成文化大院160个,农家书屋198家,街心文化广场5个,阅报栏100多个,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逐渐建立健全了城乡公共文化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2013年,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66万人,在校生4.72万人,毕业生1.45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17万人,在校生8.93万人,毕业生3.3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40万人,在校生19.20万人,毕业生3.71万人。

漯河市郾城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成并将投入使用。该法治教育基地位于郾城区实验中学,由郾城区司法局、郾城区实验中学共同投资建设,占地约46000平方米。包括法治教育展区、快乐学法活动区、模拟法庭体验区、法治作品创作区、法律知识测试区、心理辅导区、法治教育宣传长廊七大功能区。

2014年度,新青区高新技术产业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有3家企业获得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虎塔轧辊有限公司、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汇丰粮机有限公司;1家企业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河南莲花医疗有限公司的“河南省血髓输注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获得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威尔森环保有限公司的“漯河市玻璃钢环保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资金达70万元。

2013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 组织区直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医疗保健,同时抽调8名医务骨干组成高考服务小组,配齐必备的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携4辆执勤急救车辆分别进驻我区各考点,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强化食品、住宿安全。实行定单位、定职责、定人、定岗制度,安排卫生监督员对考点周边的餐饮、住宿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16台/次,执法人员64人/次,检查餐饮86家、住宿单位26家,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许可资质、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加工操作关键环节、餐饮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留样处理等;住宿业室内通风设施及空调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床上用品用具的消毒保洁情况。

交通

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界公路横贯东西,漯宝(丰)铁路西接焦枝线,北部的孟庙车站是漯河火车站的货运站,城区距新郑国际机场仅90千米。

旅游

郾城区拥有着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统计,旅游资源共分7个大类、16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其中,国家2A以上旅游景区有沙澧河风景区、化身台兴国寺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彼岸寺碑、郝家台遗址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文庙大成殿、洄河石拱桥、许南阁祠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镇河铁牛、古龙井、裴晋公祠碑等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女冢、土城王遗址、苏进故居等22处。形成了以沙澧公园为龙头,以兴国寺、彼岸寺碑、许南阁祠为龙身,以桃花节、草莓采摘节、香陈湾游乐园和伊人黑玫瑰庄园为龙尾的一条龙旅游线路。

金国五老堂是为纪念金朝(1115年——1234年)五位老人的美德懿行,于元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修建的。该景位于原郾城县城大南门内东大坑中一个土台上,面向南三间脊被瓦房,前有清康熙时树的丰碑一通,高二米,砖碑楼,上书碑记。

自秦至隋,郾城县城建在沙河南岸。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因大水移治沙河北岸。明代以前,郾城县均系土城。明后期,统治腐朽,农民起义不断,各地始建石磙城建,墙基为石磙砌成,上下数层,碓孔连线,磙边成纹,坚固美观,故称石磙城。

魁星楼或叫魁星阁,其释义为:“魁星,也称奎星,又称文曲星,北斗七星之一,司文事。”古时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主宰文章兴衰的星宿神,因此,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作为以前赶考的秀才进京赴试还愿的场所。

文笔峰又名文峰塔,明清时期,为振兴地方文风,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文峰塔,多为5层或13层。郾城的文峰塔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郾城知县毕登高倡议集资而建的。此塔原为镇城之塔。该塔位于老县城东门北至东北角楼中间城墙上,塔高三层,为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周长数十米,高约20米,塔正面向西南,登顶后可以放目四顾。下层楼中间有东北、西南面向约四尺高的拱券,人可在内弯腰来往。洞券上石匾刻有“文笔峰”三个柳体大字,虽经几百年,字迹尚清晰。该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半截塔位于郾城黑龙潭乡半截塔村东南角,漯河至西华公路的西侧。塔体为六角形,南面为正面,是楼阁式砖塔。塔的佛龛、佛室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塔内有台阶可旋登至上。每当晴日,塔刹塔身,交相辉映,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遗憾的是没有塔顶,一直为半截塔。

九女冢,俗称九女城。位于郾城县城西北17.5千米新店镇台王村。九座墓冢大小无异,分东西两排,东排五、西排四。南北长195米,东西80米,占地0.002平方千米余。长期以来,对墓冢年代、墓主姓名及其死因众说纷纭。

南阁祭酒祠也称许慎祭酒祠,位于郾城古城内东北隅。公元83年,许慎举孝廉,入京为南阁祭酒,因此,后人为纪念许慎而建的祠堂称南阁祭酒祠。该祠原占地三亩三分,坐北朝南,建大门三间,过厅五间,享堂五间,东西廊坊各三间,均为凤阁出厦。大门上挂“许南阁祠”横匾,门内有影壁,门外有石桥,即“一步三孔桥”。

八角琉璃井,又名古龙井、神井蟠龙,位于郾城县城东关,今漯河制药厂院内。该井1米见方,不论是旱天还是雨季,这眼井里的水总是离井口1米左右,并且清澈可鉴。井水水位不变、水质清澈的原因据说是它与离此两千米的城南沙河相连。  [1]

参考文献

  1. 郾城县教育局,搜狗,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