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避戰》旨在闡述何種條件下運用「避銳擊惰」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在敵強我弱情況下作戰,對於初來而士氣銳盛的進攻之敵,應當避免與其立即決戰,待其發生變化而出現士氣衰落時,便可出兵擊敗它。本篇這裡所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是《孫子兵法》「治氣」說所稱一種掌握和運用士氣變化而擊敵的方法。《避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1]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目錄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敵人強大、我軍弱小,加之敵人初到士氣銳盛,我軍應當暫且避而不與其交戰,等待敵人疲憊困頓之時再進擊它,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而打擊其氣衰退歸之時。」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涼州叛亂者王國率軍圍攻陳倉,朝廷命以皇甫嵩為左將軍率兵前往討伐他。前將軍董卓建議儘快發動進攻,但皇甫嵩說:「百次作戰而百次取勝,也不如不經爭戰而使敵人屈服為好,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以使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而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所戰勝的時機。陳倉雖然城小,但城防堅固且有準備,是不容易被攻克的。王國兵力雖強,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隊必然疲憊鬆懈,乘其疲憊鬆懈之時再進擊之,這才是取得全勝之策。」王國久攻堅城不下,部眾已經疲憊不堪,終於解圍而逃。皇甫嵩下令進兵實施追擊,但董卓竟反對說:「不可以追擊。因為兵法上說了,對陷入絕境而拚死掙扎的『窮寇』不要追擊不舍,對保存實力而退回本國的『歸眾』不要過分逼迫。現在我們要追擊的王國部隊,正是逼迫的『歸眾』,追擊的『窮寇』呀!」皇甫嵩反駁說:「你說的不對。開始我不主張出兵進擊,是為了避開敵人的銳氣;現在我們要追擊它,是等到了敵人力疲氣衰的時候。因此,我們所追擊的是疲睏之師,而不是歸國之眾。況且王國在逃,兵無鬥志。

我們以嚴整有序之軍所追擊的是潰亂之敵,並不是陷入絕境而拚死掙扎的『窮寇』。」於是,皇甫嵩獨自率軍實施猛烈追擊,結果大敗敵軍。董卓因此而有慚愧之色。

原文

凡戰,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銳,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法曰:「避其銳氣,擊其情歸。」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以皇甫嵩討之。董卓請速進,嵩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國攻之終不拔,其眾疲敝解去。嵩進兵追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追擊而破之。卓由是有慚色。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視頻

避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