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寺
通教寺 |
中文名稱;通教寺 地理位置;北京 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 |
通教寺位於北京市東直門內針線胡同的尼僧寺廟,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為明代一太監創建,清代明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1942年,開慧勝雨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將山門改為坐西朝東,又遷移寺廟周圍的居民,廟區擴大到4畝多地,還將廟更名為"通教寺"。
目錄
歷史沿革
該寺的具體創立時間無從考證,傳說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 原是一座只有幾間殿堂的小廟。
清末民初,殿堂殘破,佛像毀壞,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
1942年,有兩位福建籍比丘尼開慧和勝雨住北京廣慈寺,在淨蓮寺法界學苑學戒聽經,她們決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資金改造大殿,興建了南北樓、念佛堂、五觀堂、大寮等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通教寺一直嚴守佛制寺規,尼眾們過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像法物被毀,尼僧離散。
1978年以後,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將"文革"時離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復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動。
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1]
建築布局
通教寺,山門三間,坐西朝東,面闊9.5米,進深3.8米,內為白灰頂,花磚地,硬山綠琉璃頂,帶脊獸及小獸,匾額書 "通教寺"。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綠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連搭頂。殿前為三間歇山卷棚抱廈,屋脊帶吻獸、正獸及小獸,室內井口天花,飾旋子彩畫,地面為水磨石方磚地。南北配殿各七間,灰筒瓦過壟脊,內為白灰頂,花磚地。
建築特點
通教寺山門對面是一片長滿蒼松翠柏、奇花異草的公園,使寺院的環境更顯幽靜。進山門後,即為修葺一新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殿中蓮花座上供奉着阿彌陀佛,法相莊嚴,雕塑精美。大殿兩側是整齊的僧房,左前方為五觀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內還立有1942年重修時立的兩道石碑。
通教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念佛堂、五觀堂、尼舍等,其中較為獨特的建築是大雄寶殿,因其殿內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像》而名聞遐爾。寺內還有碑刻兩塊,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旅遊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直門內北小街針線胡同19號
乘車路線:地鐵東直門站下車,或413、815路公交車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北京著名比丘尼眾寺院通教寺 , 新浪網 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