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副使邓崇政
《送副使邓崇政》是一首明朝诗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明朝的诗歌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见证,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1]。
“ |
圣人御皇极,治世跻虞唐。 天下皆鼓舞,四夷尽来王。 夫何有小丑,迩者自荆襄。 弄兵敢称乱,啸聚成猖狂。 郡邑为骚动,居民废耕桑。 事闻上震怒,愚民渎天常。 即日命大将,十乘先启行。 又命大司马,同行总其纲。 师出在严翼,不可无预防。 汝端作御史,汝往绳怠遑。 臣端拜稽首,感激怀忠良。 戮力仗天威,同心靖一方。 凯旋论功赏,升秩沐恩光。 荆南既已定,西边复扰攘。 岂曰圣明世,屡见叛封疆。 蠢尔亡命徒,招呼聚山冈。 不知圣恩抚,渐有牙距张。 倚险肆剽掠,边人亦忧惶。 天子曰无恐,一将足以当。 莅军遣元帅,机务属都堂。 纠察命臣端,汝有闻湖湘。 汝行务敬戒,毋使妄杀伤。 命下咸发愤,车马出煌煌。 荷戈忘辛苦,历险经雪霜。 深入抵巢穴,驱戮如犬羊。 渠魁受拘絷,馀众无潜藏。 边尘成晏堵,中外皆乐康。 捷闻天子喜,有功当尽偿。 次第见升赏,大小无遗忘。 汝端两效职,与汝金腰黄。 陕右迩边境,汝曹多名望。 汝作臬府副,职任汝自强。 再拜受恩命,吉日戒行装。 举手谢朝列,驰驱辞帝乡。 七月时雨霁,都门秋气凉。 路旁拥冠盖,祖道陈壶觞。 相送不忍别,携手上河梁。 北风来拂拂,河水流汤汤。 斗酒倾未已,旆帆风中飏。 共言当此去,何以答圣皇。 当知职分尽,安肯负寸长。 皇皇夙夜际,肃肃寅畏将。 冤民颂定国,奸贪避张纲。 殷勤同年友,劝勉陈诗章。 |
” |
— [明代]陈维裕 |
目录
明朝诗歌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经济生活与诗歌传统
明朝的诗歌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诗歌中也有所反映。例如,明代的商人经济和农业经济都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明诗的这种经济表现与明诗人的经济理念之间存在着一种贯通与对应的关系。明代的经济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角度影响着明诗的姿态。明诗视野所呈现的社会图景中勾勒出了兴废繁滋的经济侧影;赋诗唱和中的微妙态度折射出了经济变迁影响下的士商互动;生计压力下的作诗求利更是经济关系的现实体现。经济的变迁提出了诗人与诗学安身的新命题,而凝聚传统文化精神的明诗姿态则保持着不变的立命原则。
政治变迁与诗歌
明朝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迁。例如,明朝的易代诗人王冕和杨维桢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此外,民族英雄于谦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文化变迁与诗歌
明朝的诗歌还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情况。这一时期,随着商品意识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元化,文化的外求意识日渐强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所激发起的碰撞,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古已有之的各种规范,受到了挑战,变古乱常在各个领域渐次出现。诗歌领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诗歌反映了这种文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参考文献
- ↑ 明朝十大诗人,一人一首千古名作,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搜狐,2023-08-24
- ↑ 【文学常识】古诗词文化常识,了解这些,更好背诗!,搜狐,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