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軟通貨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軟通貨又稱「軟幣」,它是指幣值不穩,匯價呈疲軟狀態的貨幣。由於貨幣發行過度,紙幣含金量或購買力不斷下降,與其他國家貨幣的比價也會不斷下降。此外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也會使一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比價不斷下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通常把這種幣值不斷下降、匯價呈疲軟狀態的貨幣稱為軟通貨。

軟通貨和硬通貨

與軟通貨相對的是硬通貨。硬通貨是指國際信用較好、幣值穩定、匯價呈堅挺狀態的貨幣。由於各國通貨膨脹的程度不同,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外匯管制寬嚴程度不同,當一國通貨膨脹較低,國際收支順差時,該國貨幣幣值相對穩定,匯價呈堅挺狀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習慣稱其為硬通貨。

硬通貨與軟通貨只是相對而言,它會隨着該國經濟狀況和金融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美元,在50年代是硬通貨,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由於美國的高速通貨膨脹率,以及大量的國際收支逆差,使得美元匯價呈下降趨勢,美元由硬通貨變為軟通貨。80年代初期以來,美國實施高利率政策和緊縮銀根政策,美元匯率不斷上浮,又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硬通貨。

軟硬通貨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市場上某些不實施外匯管制,可以自由和無限地兌換黃金和其他國家貨幣在出口業務中,一般儘可能爭取多使用從成交至收匯這段時期內匯價比較穩定且趨勢上浮的貨幣,既所謂的「硬幣」或者「強幣」。相反地,在進口業務中,則應爭取多使用從成交至付匯這段時期內匯價比較疲軟且趨勢下浮的貨幣,既所謂的「軟幣」或者「弱幣」。

為減少外匯風險,在進口和出口業務中分別使用「軟幣」和「硬幣」是一種可行的有效的辦法,但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

一、壓低進口價格或提高出口價格

如在商訂進口合同時使用當時視為「硬幣」的貨幣為計價貨幣和支付貨幣,可在確定價格時,將該貨幣在我方付匯時可能上浮的幅度考慮進去,將進口價格相應壓低。相反地,如在商訂出口合同時使用當時視為「軟幣」的貨幣為計價貨幣和支付貨幣,可在確定價格時,將該貨幣在我方收匯時可能下浮的幅度考慮進去,將出口價格相應提高。鑑於匯價的變動是十分頻繁的,特別是較長時期的趨勢難以預測,故該辦法通常較多適用於成交後進口付匯或出口收匯間隔時間較短的貿易。

二、軟硬幣結合使用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往往是兩種貨幣互為軟硬的,即具有相對性。而且每每都有今日是軟幣而後成為硬幣或相反的情形。因此,在不同的合同中適當地結合使用多種軟幣和硬幣,也可以起到減少外匯風險的作用。

三、訂立外匯保值條款

在出口合同中規定外匯保值條款(exchange clause)的辦法主要有三種:

1、計價貨幣和支付貨幣均為同一軟幣確立訂約時這一貨幣與另一硬幣的匯率,支付時按照當日匯率折算成原貨幣支付。

2、軟幣計價,硬幣支付。將商品單價或者總金額按照計價貨幣與制度化貨幣當時的匯率,折合成另一中硬幣,按另一種硬幣支付。

3、軟幣計價,軟幣支付確定這一種貨幣與另幾種貨幣的算術平均匯率,或用其他計算方式的匯率,按支付當日與另幾種貨幣算術平均匯率或其他匯率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折算成原貨幣支付。這種保值可稱為」一攬子匯率保值「。這需由雙方協商同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