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赵烈文(1832年—1894年),小名来求,惠甫,能静居士,[1],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他是湘军之父、中兴名臣曾国藩最亲信的幕僚,提前近半个世纪预测大清崩溃全过程,被誉为“天才预言家”。

目录

生平简介

预言的基础来源于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闻

出身世家,其先祖赵申侨康熙朝名臣,官至户部尚书。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自幼聪慧,4岁即进私塾读书,烈文少有文名,三次应省试而不第,于是绝意仕途,专心钻研务实之学。 赵烈文预言的基础来源于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闻。他读书讲究经世致用,非常关心洋务、河工、盐政等大政时事。 他熟读史书,对历史上的成败兴亡故事烂熟于心,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名著,他至少通读了5遍。27岁时,他立志要通读二十四史,在日记里写道“少时读书多不肯竟,学正史中终卷者,两汉、三国、通鉴而已。馀虽多泛览,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发愿句读《二十四史》一过,自非有故不得间止,后废业者无颜展此卷矣”。最后顺利实现了通读二十四史的志向。

曾国藩专折奏调赴军营,称其“博览群书,留心时事,可堪造就”

咸丰五年十二月,曾国藩坐困南昌,大约在1856年1月由周腾虎引荐出入曾国藩幕府。当天参观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烈文曰:“樟树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对他说的话感到十分气恼,认为这个年轻人恣意妄言,不懂军事。 不久周凤山部湘军在幛树果然大败。曾国藩请赵烈文讲出为什么看出周凤山湘军不可依重的道理,曾氏聪明,对赵烈文有了新的认识。他对清廷的看法是“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之后由于赵烈文母亲病故,他就回到老家守丧,这一呆就是五年。 曾国藩始终没有忘记这个青年,咸丰十一年的时候,曾国藩专折奏调赴军营,称其“博览群书,留心时事,可堪造就”。由此,赵烈文开始了真正的曾国藩幕僚工作,这年他刚刚年满三十岁。两年后,曾国藩北调直隶总督,赵烈文跟著北上,几经劝勉后,赵烈文出仕。就连在攻打南京城的曾国荃多次向曾国藩索要赵烈文辅助他。同时做曾家兄弟的秘书和“高参”,为其谋划政务,提供建议,凡运筹决策以及军书章奏,多出定”。

赵烈文对大清帝国命运的预言,“不出五十年矣”就要灭亡的判断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赵烈文对大清帝国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思索,最终得出了“不出五十年矣”就要灭亡的判断。这个预言的分量不言而喻。曾国藩闻罢,“蹙额良久”,然后颇为小心翼翼地询问道:“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明确地否定了这个可能,认为大清“恐遂陆沉”,不会像东晋南宋那样有偏安江南的机会。

曾国藩不死心,又提出了“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的观点,试图推翻赵烈文的预言。但赵烈文再次明确地打破了曾的幻想:“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他认为清朝打天下时杀人太多,得天下太容易,好运已经用完,君主再有德行也靠不住了。经过赵烈文一一剖析之后,曾国藩显然被说服了,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历史几乎分毫不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

历史几乎分毫不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44年后的1911年,枪声响彻武昌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在一夜间走向土崩瓦解。此后的10多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二次革命,北洋军阀蜂拥而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

对百姓非常爱护,为政清廉,查案、断案迅速公平

同治八年,曾国藩保举赵烈文署理广平府属之磁州,赵烈文以“冲”、“烦”、“难”三字要缺,不适合毫无资历的他去就任。第二天赵烈文亲自去找曾国藩,力陈大缺非初任所宜,尤其这样的肥缺更不适合自己去担任,希望找一个偏远贫乏的地方去给百姓办点实事,以此报答老师。曾国藩坚持不同意,几经劝勉,希望他能在繁难事中磨砺。在此之后的几年里,赵烈文又转任易州知州,在他并不漫长的仕途时间里,可以完全体现出他对百姓非常爱护,为政清廉,查案、断案迅速公平,在他日记中多见为政地点关心旱涝收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良知官员. 赵烈文这些为政品德,在晚清官员大多糜烂腐坏的时代显得非常可贵,果如曾国藩曾经所预料的那样“伊必一好官,能做事。”自此赵烈文与曾经的师友多以书信来往,全力安心工作。

恩师病逝,五内崩摧,顷刻迷闷,奋力一号,始能出声

同治十一年二月的一天对于赵烈文来说无异于是最痛苦的日子,这一天他得知恩师曾国藩在江都官署病逝。赵烈文在当天日记这样形容自己感受“惊悉涤师于二月初四日在江都官署薨逝之信,五内崩摧,顷刻迷闷,奋力一号,始能出声。

获准辞职,飘然回乡,过属于自己的真正生活

在十个月之后的初六,日记中显示,赵烈文已经苦于官政,要辞职,于是向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报告,李没同意,赵烈文打算第二天再提出。就在第二天发生了一件让赵烈文更震荡灰心的事情。同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午刻至督署上谒,则已接凶问,于初五酉刻上宾矣。疏远小臣,无涕可挥,惟觉心中震荡不宁而已。”当他再次求见李鸿章时,李鸿章正闭门谢客,听说是赵烈文来了,就让他到内室说话。当时李鸿章非常不安,赵烈文安慰了他几句后,又提出辞职,李鸿章非常真诚的加以挽留。赵烈文坦率地跟他说:“余云烈辈在世,譬一草芥,自揣无益于人,胡为久恋栈豆……”在此之后的不长时间,赵烈文终于获准辞职,飘然回乡,经历了大格局之后,他知道距离大清王朝“陆沉”的时间越来越近,目睹了所有希望都破灭后,他终于飘然回到江南,过上了属于他自己的真正生活。

曾国藩认为他“天分绝顶”,“再能勉力,便为全才”

赵烈文并非没有做官的才能,曾国藩认为他“天分绝顶”,“再能勉力,便为全才”。曾国荃、李鸿章等人也十分器重他,多次上奏保举,为他谋差。但赵烈文考虑到家室负累,“爱钱无以对知己,不爱钱无以了一身”,并且自身性格散诞,不愿打著老师曾国藩的旗号升官发财。他的生平志向只不过是“求一技之安,得以安隐读书而已”。于是,光绪元年(1875),在做了7年“市长”后,赵烈文找了一个借口,主动辞官退隐。辞官之际,他感到“如释重负,身心泰然”,此后终身未再出仕。

退隐自在逍遥“能静居”,读书著述、把玩金石碑帖

退隐生活自在逍遥,除了偶尔外出访友、喜做山水之游,自谓“天下行省十八历其十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颇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精通医药,而且长期研究易经,擅长卜卦。每遇大事难以决断之时,他都会寻求易经帮助。 赵烈文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一座花式园林里读书著述、把玩金石碑帖。这座花式园林是他在同治四年(1865)买了四亩地后开始修建的,断断续续修了22年。赵烈文称之为“能静居”“静圃”,当地人则俗称“赵园”,他为这座宅子付出了不少心血,多次从上海、苏州等地买来奇花异草,亲手种植。

“天放楼”最终达数万卷,成为江南有名的藏书之所

光绪十二年(1886)全园完工之日,已有“楼堂榭亭为屋一百二十间,走廊内外通共八十馀间”,此外还有石山两堆,大小桥六架,“果树、花卉以千记”。他还特别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天放楼”。十几年不停地买书藏书,最终达数万卷,成为江南有名的藏书之所,时人章钰曾有“天放楼金石图书之富,标映南中”之说。

如今,历经时事动荡,战火烽烟,这座大园林仍幸运地保存完好,它和隔壁的曾园合在一起称为“曾赵园”,是江南地区著名园林之一。曾园也是一个大有来头的园子,其主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朴

财富烟消云散,花了22年心血建成江南名园,易入他手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年代里,财富烟消云散的过程更快。虽然赵烈文被后人誉为“天才预言家”,但他大概没有料到自己花了22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园会那么快地易入他手。 光绪二十年(1894)赵烈文去世后,家境迅速衰落,藏书也被陆续变卖。民国初年,赵园被另一个常州巨富盛宣怀购得,盛又将其舍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此时上距赵烈文去世还不到20年。 其实,早在光绪六年(1880),赵园规模初具之时,赵烈文就希望居住者要“念创业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几永之,以保守之,岂不美哉”。光绪十二年(1886),赵园建设将毕之际,他似乎也有了一些不祥的感觉,觉得“家况日落”,20年建造已“力为之疲,神为之瘁”。据说,1931年赵烈文女婿邓邦述曾策杖重游故地,于园中兀坐移时,看到物是人非,书去楼空,不觉感慨万端,凄然而归。

一生著述颇丰

赵烈文一生著述颇丰,但除了留下了《能静居日记》和《落花春雨巢日记》两部日记外,其它诗词文稿都失落了。《落花春雨巢日记》记录他的早年经历,目前仍未刊行。《能静居日记》则有洋洋200万字之多,起自咸丰八年(1858),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首尾30馀年,完整无缺。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对晚清政治、经济大政,尤其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李秀成等人都有最直接真切的观察。 >学界公认其价值不在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的《翁同龢日记》《湘绮楼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之下。[2]

《能静居日记》

先后为曾国藩、曾国荃机要幕客。是书即赵氏从幕后日记,起咸丰八年(1858)五月四日,迄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二十日,对曾国藩与清廷的矛盾,南京失陷时清军烧杀掳掠之暴行,及李秀成被俘等事记叙颇详,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系南京图书馆藏抄本。1962年中华书局版《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选录咸丰十年二月至同治七年(1868)间记事。台湾省有原稿影印本。

别名 赵惠甫日记

卷数 五十四卷 《能静居日记(套装共4册)》五十四卷,起自成丰八年(1858)五月,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长达三十二年,记录了作者二十七岁至五十八岁这一人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是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晚清朝廷的情况,尤具价值,是研究那一段历史的核心史料之一。《能静居日记(套装共4册)》在其他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多有涉及,包罗晚清社会万象. [3]

注释

参考书目

  • 《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