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越劇博物館

中文名: 越劇博物館

類 別: 藝術類、歷史類

地 點: 嵊州城關鹿胎山下

竣工時間: 1990年10月18日

建築面積: 2253多平方米

總投資: 131萬元

越劇博物館,位於嵊州城關鹿胎山下,建築面積2253多平方米,為全國首家專業戲劇博物館,在中央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廳和文物局、嵊州市人民政府等上級部門的關懷重視下,於1990年10月18日竣工開放。[1]

目錄

建築布局

第一展廳。這一展廳為越劇起源時期,分為落地唱書、歌班和紹興文戲男班三個階段。「落地唱書」是19世紀中葉師縣民間的一種曲藝形式的說唱,常在勞動或休息時在田間地頭說唱,後來發展到沿門說唱。20世紀初,落地唱書變為唱走台書。1906年開始搭台演出,簡稱「小歌班」又稱「的篤班」。這一年的三月初三被定為越劇的誕生日。 1922年,小歌班進上海「大世界」演出,上海《申報》廣告用了「紹興文戲」的名稱,故而越劇又稱「紹興文戲」,因當時全是男演員, 故又稱「紹興文戲男班」。這裡展出了越劇起源時期「戲子」用過的道具和化妝用品,代替胭脂的是普通大紅紙,代替眉筆的是煤油燈芯上的煤渣,演出舞台是底下覆二口稻桶,上面橫幾根木槓,再鋪上幾塊門板而形成「小草台」。這裡還展出了觸目驚心 的《關書》,上面寫着:「三年學徒,一年幫師,違反班規,打殺勿論,生老病死,聽天由命。」《關書》血淋淋地揭示了舊社會「戲子」 學戲的艱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子」的悲慘命運。

第二展廳。這裡介紹的是越劇發展時期的情況,分為紹興文戲女班和女子越劇兩個階段。20年代初,開始組織女子小歌班,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 的名義進上海演出。30年代中期,「紹興文戲女班」常被稱為「女子越劇」,這就是越劇劇名的來歷,這裡展出了「小白玉梅」、「三花一娟」及「舞台十姐妹」的各種照片。還介紹了上海「雪聲」 劇團以袁雪芬為代表的「新越劇」改革情況,其中《祥林嫂》的

演出標誌着越劇改革在內容上有了較大的突破。這裡還展出了1943-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的篤戲」的改革情況。在舊社會,「戲子」的命運是悲慘的。展覽介紹了年僅27歲的「越劇皇后」筱丹桂,因不堪戲霸張春帆的凌辱,於1942年10月13日自殺身亡。還有年僅21歲的小生馬樟花,被黑暗勢力包圍,受盡欺壓,心力交瘁,憂鬱而死。這些遺物和遺像,給人們以深深刺激。

第三展廳與展廊。這裡展示解放後,越劇鼎盛時期的情況。一進展廳,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接見越劇演員的照片,展現在醒目的地方。從這裡我們了解到,在黨中央的關懷下,越劇藝術迅速繁榮,在劇 目創作、表演藝術、音樂唱腔、人材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越劇也逐步形成了細膩真切、秀麗文雅、優美抒情、清越柔和的藝術風格,使越劇從嵊州走向上海、走向全國,成為我國繼京劇之後的第二大劇種。

發展歷史

計建築面積2253.06平方米。她坐落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州市鹿胎山下,與剡溪名勝「溪山第一樓」相鄰,和譽有「越劇藝術家搖籃」之稱的越劇之家相連。四季如春的鹿山,古樸典雅的建築,悠揚動聽的越曲,彼此融為一體,使其成了又一旅遊勝地。

越劇博物館置有越劇發展史展覽,藏有大量越劇文物珍品、史料供參觀和研究。展覽分三廳一廊,共140個版面、758幅不同時代名人的生活照和劇照、327件實物,系統地反映了越劇發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劇在形成、發展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不斷改革創新走向繁榮的歷程。第一展廳為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三個時期;第二廳為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兩個時期;第三廳為解放後繁榮發展時期;展廊介紹藝術交流情況和唱腔藝術特色等。

博物館將繼續徵集越劇史料與實物,以期不斷完善、提高,並適時舉辦越劇藝術研討活動,進一步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努力為振興和發展越劇事業和四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從籌建到竣工開放後,負責人有丁一、應海民、錢永林。1994年1月正式任命高月英為副館長。

參考來源

天台山休閒式自助游之八--越劇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