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赤字財政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赤字財政是資本主義國家經常使用的一種財政政策。赤字是財政年度內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差額,赤字財政指國家制定赤字財政政策,實行赤字財政計劃。在制定國家預算時,國家有意將當年預算支出安排得大於當年預算收入,不足的預算資金,依靠發行國債、向銀行透支、發行財政性貨幣的辦法來應付。

赤字財政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以後。1929~1933年,發生了世界經濟危機,為解釋和解救危機,赤字預算論紛紛出現,其中,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的理論最具代表性。他們認為,財政收支平衡不是國家理財的原則,負債多少也不是衡量一國財政穩定的尺度。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陷入了長期蕭條和危機,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國家為了促進就業和消除危機,應該積極進行經濟干預,採用擴大國家預算支出的方式,舉辦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投資,增加軍事訂貨,支付出口補貼等。國家在實行這些政策中難免會出現赤字,但可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增加就業,從而增加國民收入,緩解或消除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許多國家使用了這種政策。但是,赤字財政未能真正消除危機,反而又引起不斷的通貨膨脹。70年代以後,就業不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出現,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的嚴重問題。

財政赤字和赤字財政的區別

財政赤字說的是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 表現為政府收入得少,支出得多,形成一個差額叫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說出現了入不熬出的情況,是虧損。

「赤字財政」集中於四個方面:國債餘額和赤字增加所隱含的財政風險、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財政投資項目的效益和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 赤字財政指政策有問題,一定會虧損 。

所以,財政赤字和赤字財政的根本區別:財政赤字是一種現象,赤字財政是一種財政政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