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賈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 ),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中期宰相,傑出的地理學家,曹魏太尉賈詡之後。

Jiadan.jpg

目錄

基本資料

本名 賈耽 別稱 賈魏公、賈元靖


字號 敦詩 年代
民族 出生時間 730年
去世時間 805年 出生地 滄州南皮
爵位 魏國公 主要成就 編修《海內華夷圖》
追贈 太傅 官職 左僕射、平章事、檢校司


諡號 元靖 主要作品 《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皇華四達記》《吐蕃黃河錄》

主要生平

天寶十載(751年),賈耽登明經第,歷任臨清縣尉、河東度支判官、汾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東都留守、義成節度使等職,曾參與征討梁崇義、李希烈叛亂。貞元九年(793年),以右僕射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在任內,賈耽雖未有關於安危大計的建言,但他恭行溫厚,被時人稱為淳德君子。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國公。唐順宗即位後,進左僕射。

永貞元年(805年),賈耽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傅,諡號"元靖"。大中二年(848年),繪像凌煙閣 [1]

賈耽歷仕玄、肅、代、德、順、憲六朝,工詩擅書,擅長地理學。鄭餘慶稱其"文章之制,博達而清約"。他是裴秀之後中國地理地圖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繼承並發展了科學製圖的方法,對後世製圖影響深遠。著有《海內華夷圖》、《備急單方》等。《全唐詩》存其詩。

主要成就

賈耽是繼裴秀之後中國地理地圖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科學製圖的方法,對後世製圖影響深遠。賈耽在書籍中的地理記述是中國對外宣示領土和海權的重要依據。

賈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榮昌盛的頂峰走向跌坡的轉折時期。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政治活動,長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職務,目睹了國勢衰落邊疆多事的情景,深表憂慮。常說"率土山川,不忘寢寐",盼望早日收復失地,恢復領土完整,懷抱強烈的愛國熱忱。

賈耽一生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務繁忙,政績茂異。與此同時,他根據國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結合政治、軍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賈耽研究並繪製地圖的目的很明確,是要像西漢蕭何那樣搜集秦國地圖幫助劉邦奪天下,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那樣用米堆積立體地理模型供軍事行動之用。他羨慕前哲,繪製地圖,要為唐朝的政治、軍事服務。賈耽年輕時正值"安史之亂",政治不穩定,人民賦稅很重,生活困難,國力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確保邊疆安全,河西、隴右(今河西走廊)一帶被吐蕃所占。"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劍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喪失,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國家守於內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賈耽對此深為焦慮,決心繪製隴右淪陷區的地圖,以備政治軍事所需。

為此,一方面他采掇輿議,進行廣泛的調查採訪,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收集"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瑤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

另一方面,"尋研史牒",經常查閱中央和地方保存的舊有圖籍。對"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從而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賈耽對裴秀的"製圖六體"非常推崇,認為"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要"夙嘗師範",加以學習和借鑑。貞元十四年(798年),賈耽果真用裴秀的製圖六原則繪製"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一軸(今已佚),主要表現隴右兼及關中等毗鄰邊州一些地方的山川關隘、道路橋樑、軍鎮設置等內容。由於賈耽對搜集到的地理資料作了慎重的取捨,所以,"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御衝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象真,"內容較為翔實。他在獻圖的表文中寫道:"諸州諸軍,須論里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就是說,圖中難以用符號表示的地理內容,如政區面積、戶口人數、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註記詳加說明,然後匯編成冊,故名《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 《吐蕃黃河錄》。圖和說明一併奏之朝廷,希望作為收復失地,用兵經略的參考。德宗皇帝覽後稱善,特賜廄馬一匹,銀二百匹,銀盤銀瓶各一,以示獎勵。


賈耽一生喜愛地理,尤勤於搜集地理方面的資料。從興元元年(784年)至貞元十七年(801年),他經過十七年的充分準備,終於繪成名聞邇遐的《海內華夷圖》,撰寫了《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獻給朝廷。他在表文中簡要記述了繪圖的目的、經過、內容及用途:"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內);奄蔡(今鹹海、裏海北)乃大澤無涯,賓(今喀布爾河下游及克什米爾一帶)則懸度作險。或道里回遠,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遍詳究。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去興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洛、東郡,間以眾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叢于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

《海內華夷圖》的幅面大,載負量亦豐:

①由於賈耽採取"多聞闕疑,詎敢編次"的嚴肅態度,圖中內容當是翔實可信。除繪有國內及毗鄰邊疆地區的山川、政區形勢而外,對域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名稱、方位、山川等內容,亦有適量的記載,稱它是小範圍的亞洲形勢圖,並不言過其實。

②有統一的比例尺。圖中採用一寸折地百里(相當於1:1800000)的比例尺繪製而成。圖形輪廓比較準確。

③圖中的地名古今並注,"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古殊文",開我國以兩種顏色標註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為後世的歷史沿革地圖所沿用。

《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是"海內華夷圖"的文字說明,但其圖、說各自獨立成篇,視它為總地誌性質的地理著述亦不為過。"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漢書·地理志》)發源,郡縣記其增減,蕃落敘其衰盛","凡諸疏舛,悉從釐正"。如"前地理書以黔州屬西陽,今則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國為安息,今則改入康居",可見他對歷代地理沿革,邊防及城鎮都會的變遷、各地人口增減的考訂,大大超過前人。對當時政治地理、物產、經濟狀況的敘述,也比較完備。此書已初具方志規模,對後世地方志的編纂有深刻的影響。它以詳於考訂古今地理見長。原書佚。

賈耽還著有《皇華四達記》十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六卷、《吐蕃黃河錄》四卷。這些著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海內華夷圖》在1137年時被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於石上,現保存在西安碑林。

賈耽工於書法,其正書師法虞世南,並通曉醫術。著有《海內華夷圖》、《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隴右山南圖》六卷、《貞元十道錄》四卷、《皇華四達記》十卷、《吐蕃黃河錄》四卷、《三代地理志》六卷、《地理論》六卷、《唐七聖歷》一卷、《備急單方》一卷、《醫牛經》一卷、《地圖》十卷及《百花譜》 。《全唐詩》錄其詩一首。《全唐文》錄有其文四篇。[2]

逸聞趣事

大冢尋糧

賈耽擔任義成軍節度使時,適逢天大旱。賈耽召見軍中兩位大將,對他們說:"現在正值荒年,勞煩二位去拯救百姓。"二位將軍說:"只要是有利於軍隊和民眾的事,萬死不辭。"賈耽笑着說:"你們受點委屈走一次長路。明天,會有兩個騎馬的人,穿暗紅色的衣服,騎的馬邁蕃步披長鬃。他們經這市鎮出城,你們要跟蹤他們去。暗中觀看確定他們消失的地方,我們的事情就成功了。"於是兩人就帶着乾糧,穿上黑衣,去尋找那兩個人,果然看見兩個騎馬穿紅衣服的人,經過鬧市到野外去了。那兩人走了二百多里路,在一座大墓前一閃就消失了。兩位將軍壘起幾塊石頭作為標記,連夜返回。賈耽聞訊後大喜,派出幾百人,全都帶着鐵鍬、箕畚,同兩位將軍一起前往挖掘古墓,獲得陳糧數十萬斛。人們怎麼也猜測不出,賈耽是如何知道此處存糧的。

村叟尋牛

賈耽為相時,以忠直磊落態度輔佐皇上,凡有尚未萌發的災福,定能根治消除。至於陰陽星相占卜之類,他也無不通曉。有個農民丟失了一頭牛,到桑國師那裡占卜,卦成之後,桑國師對他說:"你的牛,是賈相國偷了去放在巾帽盒裡了。你只要等候上朝時突然到他面前將此事告訴他就行。
這個老農就按國師的話去見相國。相國盤問他,便將算卦人的話告訴了他,相國在馬上大笑,為他打開巾盒,取出式盤,在馬鞍上運轉給他看,過了一段時間,對丟牛的說:"我沒偷你的牛,要想知道牛的去處,只要在安國觀三門後面大槐樹梢上的鵲窩去取就行。"老農徑直來到三門,見槐樹梢上果然有鵲巢。爬上去一看,毫無所獲,便從樹上下來。低頭一看,丟失的那頭牛正在樹根下,用繩拴着吃草,草的旁邊就是偷牛人的家。

家族成員

二十一世祖: 賈詡,字文和,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

七世祖: 賈憲,字元楷,後周秘書監,因避葛榮之亂,遷居浮陽(即後來的清池,今河北滄縣)。

曾祖: 賈遠則,德州長河尉,其四弟賈季鄰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狀元。

祖父: 賈知義,沁州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

祖母: 崔氏,贈博陵郡太夫人。

父親: 賈琰之,燕居不仕,贈尚書左僕射。

母親: 鞠氏,贈齊國太夫人。

妻室: 蘇氏,駕部郎中蘇守忠之孫蘇珣的女兒。贈扶風郡夫人,先於賈耽二十五年去世。

兒子: 賈疇,太常寺協律郎,早逝;賈疄,太子議郎;賈蹂:京兆府參軍。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15] [13] )

史料記載

《順宗實錄》

《左僕射賈耽神道碑》

《贈太傅賈公墓志銘》

《魏國公貞元十道錄序》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九十一》

後世紀念

賈耽墓

據《太平寰宇記》載:"賈耽墓在縣南二十里居安坊。"居安坊,位於潏河北,有大居安、小居安二村,均屬郭杜鎮。此處原有大墓7座,大居安村北門外3座,村西北角和東北角各1座,西門外1座;小居安村東北角1座。"文化大革命"期間平毀5座,現僅留大居安村北門外兩座;距村較近的1座,僅留部分殘跡,距村較遠的1座,現存封土堆周40餘米,高6米。

參考資料

  1. 《唐會要卷四十五》[1] 國學導航
  2.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2], 漢典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