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存量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餘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1] 。
目錄
簡介
貨幣供應量的供給主要是由中央銀行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資金的流動。貨幣供應量主要是由央行、商業銀行、財政機構、企業、居民等多個行為所共同影響的。總體來說是對市場上流動性資產的需求,從而採取的一系列寬鬆或緊縮的貨幣政策。
貨幣的供應量,指市場中的現金流動總量
市場中流動的貨幣總量是由中央銀行進行控制的,其本身是根據觀察市場的資金走向以及利率的上調或下跌來進一步控制貨幣的總量。貨幣的供應量指的就是在某一個流通的時間點內,市場中現存的資金總量以及存款貨幣的總量之和。貨幣的供應量從目的上來說是為了滿足消費或者是信貸,通過資金的流動來使得經濟持續性的擴張,刺激消費者對於資產流動性的需求。
貨幣供應量受到中央銀行行為和商業銀行行為影響
貨幣的供應量,其本身是由多個因素來綜合決定的。首先,中央銀行的行為會對貨幣供應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在供給者和國家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調節具有一定的主導作用。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目標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適當的去增加或減少貨幣的供應量。
而商銀行作為基礎貨幣的接受者,也是存款貨幣的一個創造者,其本身能夠接受多少或意願接受多少的存款貨幣,在支付利潤率以及支付能力上需要受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影響,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商業銀行的放款需求就會持續減弱,這也會影響到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中所存儲的貨幣總量,也就是準備金率受到影響。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則是當相反。
財政機構的行為,也會影響貨幣供應量
在我們的金融市場中,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財政機構的行為,財政機構可以調整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以及基礎貨幣的供給,當財政機構的財收出現不平衡時,對應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就會減少,中央銀行接收到的存款量就會有所增加。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存款也會減少貨幣的總量。財政機構如果取出了在中央銀行的存款,那麼市場中的貨幣乘數以及數量就會適當的增加,同樣會增加貨幣的供給量。
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影響貨幣供給
企業和居民兩者之間的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到市場中的貨幣供給量。企業的行為會影響對貨幣的資金需求,也就是貨幣需求量變小或變大,也會使得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當然,未來的收益都是預期的,同樣可以反映當前利益的高低。
居民雖然是非銀行系統的一部分,但其本身對於貨幣的需求也一樣,會引起貸款類型之間的切換,記住,要取決於利率對於居民的資產流動性以及最佳資產選擇的組合結構來進行貨幣供給 如果銀行短期之內出現了危機,那麼貨幣的供給量暫時性的會增多,反之則會減少。
總而言之,貨幣的供給量是受到多個綜合因素的影響,基本上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點範圍內,市場中的貨幣總量以及存款總量的之和。在央行,商業銀行,居民企業,財政機構等的行為影響之下,會刺激市場中貨幣的供給量增多或者減少。
貨幣供應量等於
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1、在中央銀行體制下,貨幣供應量等於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2、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存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總和。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期內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貨幣供給和貨幣供給量的最終形成是由社會各部門綜合作用決定的。
貨幣供應量層面的貨幣供應 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M0、M1、M2以及M3等幾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在我國,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為金融創新而增設的。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量或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準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購買力的暫棲處;
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淨財富的流動資產;
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儘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當交換在更大範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
擴大途徑
從貨幣供應量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增加基礎貨幣,二是提高貨幣乘數。增加基礎貨幣主要有三項:
(1)從貨幣當局資產方着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2)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絕非是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的過剩,遠未達到東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實際上,建設資金缺口極大,潛在消費與投資需求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用發鈔票的辦法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同時,為擴大貨幣發行,還可以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幫助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儘快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消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後顧之憂,從而擴大貸款規模,使資金配置更加優化、有效。
(3)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着力點。
提高貨幣乘數主要有四項:
(1)通過降低甚至取消存款準備金率的辦法,迫使金融機構更積極放款,加速降低備付金率水平,從而提高貨幣乘數。
(2)改變認購資金凍結數日的做法,消除新股認購對基礎貨幣和銀行準備金管理的不利影響。理論上講,新股認購資金的驗資既不需要資金的異地劃撥,也不需要凍結數日,只要驗資的某一時點上新股認購帳戶中有真實資金就可以了。因此,應改進集中驗資的方式,讓所有證券結算銀行或分行都在當地人民銀行營業部開戶,利用人民銀行營業部聯網系統實行證券認購資金的當地驗資,資金信息集中到交易所進行認購。同時,為了不影響金融系統的基礎貨幣量和準備金狀況,凍結認購資金的時間應儘可能短,甚至可以縮短到幾乎一個時點上。全國統一驗資結束以後,認購資金重複認購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因此,資金可在驗資結束後立即解凍。中了新股以後的資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這樣,銀行準備金管理的壓力將大大減輕,超額準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擴大,基礎貨幣也不會受到影響。 擴大貨幣供給量的途徑
(3)改進金融系統的服務,增加有益於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從而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的中介功能,這樣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減少貨幣沉澱;也有助於降低現金漏損率,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
(4)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續下猛藥,調低法定準備金率,從而有效提高貨幣乘數。
體制改革
不可否認,無論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還是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在市場化國家都被視為「猛藥」,其結果都會導致商業銀行授信能力的增強,然而這只是為擴大貨幣供應量提供了必要條件。
當前的問題是金融機構並不缺資金,金融機構存貸差逐步擴大就是一個佐證。因此如果金融機構仍然惜貸、慎貸,那麼擴大貨幣供應量的初衷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為此,在採取貨幣政策手段外,尚需在體制改革上邁出更大步伐,具講說:
1、完善金融機構自主經營的環境
當前,中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環境決定其還沒有完全實現自主經營,還存在各級政府對商業銀行的干預。因而使商業銀行不能充分發揮其中介功能,同時也使商業銀行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心理,缺乏創新和追求效益的動力。
2、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要並行
近幾年來,由於銀行風險意識和內控制度的加強,以及建立了較強的約束機制,使貸款人必須為其行為的結果負責,放款多,責任大;而相應的激勵機制並未形成,不放款沒責任,也不影響收入,「經濟人」的理智使銀行人「寧肯閒置資金,也不敢、不願放款」,因此在目前情況下,一方面在商業銀行內部,對銀行人的考核不僅要着眼於貸款的安全性,同時也要看重其創造效益的能力,二者應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對商業銀行不僅要有風險防範的要求,同時也要有效益指標的要求。
3、發展完善的貨幣市場
貨幣供應量貨幣市場的主要職能是高效配置社會資金,這個職能的實現至少取決於三個前提:一是市場覆蓋面。市場包容的供求主體越多,交易成交率就越高,資金才能實現最佳配置。統一公開的貨幣市場交易必須成為貨幣交易的主渠道,其交易規模應達到足以反映全社會貨幣供求的趨勢和水平。為實現這點,所有經營貨幣產品的金融機構都應儘可能納入有組織的市場交易網絡,即市場要兼容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二是資產融通性。貨幣市場要改變交易工具單一的狀況,提供多種交易方式和足夠的交易品種,為金融機構資產結構和期限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便利條件。三是運用安全性。貨幣交易也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交易成員之間資信要可知可靠,信用鏈條要穩定持續,市場資金流向和交易情況應完全置於監管當局的視野之內,市場要建立健全交易規範制度。貨幣市場的實質是信用交易,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市場發展的根本。因此在發展貨幣市場時要注意信用觀念的培育,比如,建立信息公開和定期披露制度,加大交易透明度,建立一系列市場規範等等。這樣,在有了比較完善的貨幣市場後,貨幣政策的功效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視頻
什麼是貨幣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