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箱
豆腐箱又名山東豆腐箱,齊國豆腐箱、是山東省淄博市漢族傳統名菜,屬於魯菜系。主要原料是豆腐,其中的博山豆腐箱是一道聞名遐邇的地方代表菜,相傳清乾隆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招待用膳時,上有豆腐箱這道菜,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口感細膩,濃香滿口,皮韌餡嫩,回味無窮。其香其美,是語言和文字表達不出來的[1]。
目錄
歷史文化
豆腐箱,實為一款到山東不可不吃的美食,博山名菜--豆腐箱以其特有的風味,走遍博山的千家萬戶後,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之列,引起了中外客人的極大興趣。然而,它的形成卻鮮為人知。
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博山有位號稱"博山廚師第一人"張登科,在京城綢緞莊裡當大師傅。此人廚藝高超。光緒年間,張登科因病回鄉修養。博山商賈便與他在窯業十分發達的山頭合開了一家"慶和聚"。一天,張登科在京時的掌柜到博山看望他。到時已是晚上,館子裡沒有象樣的菜招待客人。張登科就用博山豆腐做一道箱式素菜,整個外觀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黃色,勾芡後,更有金箱之感。客人吃到這道別具風味的素菜時,讚不絕口。問及張登科菜的名堂時,他只好說出實情,客人見菜的形狀,又品嘗過味道,脫口而出:"真象個金箱,就叫它金箱吧"。於是,"金箱"這道菜漸漸在山頭部分窯主的酒席上出現。這道菜剛出現時是一個"大箱形",吃時很不方便。張登科就將其改為若干個"小箱"湊成一個"大箱"。因為此菜是道素菜,山頭人就按當地的命名習慣,管它叫豆腐箱。後期,慶和聚瀕於倒閉。張登科又回到了北京,並將做"豆腐箱"的手藝帶進京城。從這之後,京城裡部分商賈的宴席了出現了"博山豆腐箱",慢慢一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時常見到"博山豆腐箱"這道菜。隨着博山與北京經濟交易增多, "博山豆腐箱"又傳回博山,成為飯館、酒家的"看家菜"。
民國初年,作為博山豆腐箱發源地的山頭, "同心居"飯館掌柜的李同心,根據"豆腐箱"的作法,將其外形的"箱式"改為"塔式",並將博山豆腐箱更名為"水漫金山寺",使這道菜又賦新意。"水漫金山寺"共有四層小箱累成,上小下大,呈塔狀,上菜時,在盤子的周圍灑上適量的上好白酒,點燃後,關閉燈火,頗有煙霧水中金塔時隱時現之感。
後來,在博山的酒席上,只要這道菜整個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開箱取寶";外形是"塔狀"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傳至今天。
2010年1月博山豆腐箱被博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博山豆腐箱"被評為山東十大經典名菜[2]。
做法
原料:海米25克、豬瘦肉、冬筍、香菇各50克,分別切成末、豆腐500克。
調料:花生油、鹽、味精、油、醬油、米醋、濕澱粉、芝麻油。
豆腐箱做法:先將豆腐切成六分方丁,寸二長方塊,用花生油炸至金黃色撈出,再在豆腐塊的一面切開一塊皮(一側不切斷,起箱蓋作用),挖出內里豆腐,再填上調好的餡料,蓋好「箱蓋」。
餡料做法:有多種多樣,有三鮮餡(海米、蝦仁、豬肉)、蟹黃餡、雞肉餡等。一般多用豬肉餡、什錦餡或素餡。
豬肉餡製作方法是把海米、木耳用溫水泡好,把豬肉、海米、木耳、蔥、姜、肉分別切成末;炒鍋內放花生油,燒開後投蔥、姜、肉煸炒至八成熟,加海米、木耳、鹽炒勻入盤內,加砂仁面或胡椒麵拌勻,填入豆腐箱內,蓋好蓋放入盤內,垛成塔形,上籠蒸約5分鐘取出。另勺放香油,開後加蔥、姜、蒜末一煸,烹醋,投木耳、青菜、水筍和醬油、汁湯,湯開後勾芡,湯濃後澆在豆腐箱上即成[3]。
視頻
山東魯菜—豆腐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