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譙城區位於安徽省[1]西北部,西、北、東三面分別與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與渦陽、太和接壤。總面積2226平方千米。總人口165.70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3個街道、20個鎮、2個鄉:花戲樓街道、薛閣街道、湯陵街道、古井鎮、蘆廟鎮、華佗鎮、魏崗鎮、牛集鎮、顏集鎮、五馬鎮、十八里鎮、譙東鎮、十九里鎮、沙土鎮、觀堂鎮、大楊鎮、城父鎮、十河鎮、雙溝鎮、淝河鎮、古城鎮、龍揚鎮、立德鎮、張店鄉、趙橋鄉。區政府駐花戲樓街道新華南路。

地處淮北平原北部,西北略高,最高處海拔42米,東南略低,海拔32米。渦河斜貫市境,支流甚多。西淝河從市境南界流過。年降水量811毫米,年均氣溫14.5℃。樹種以桐為主,號稱「桐鄉」。全國四大藥都之一。京九鐵路、濟廣高速縱貫區境,311、105國道、307省道在市區交會。渦河通行帆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主要有湯陵、老子故居、華佗庵、魏武故里、曹氏宗族墓群,城中有古地下運兵道,以及花戲樓、明王台、古清真寺等。

目錄

歷史沿革

秦置譙縣和城父縣,分別在今市區和城父集,均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譙縣屬沛國、城父屬汝南郡。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以譙縣為曹操出生地,立為譙國,治今亳州市,與長安、洛陽、鄴、許昌並列為五都。北周以譙縣地近南亳,置亳州。明初州縣合併,廢城父縣,屬鳳陽府。清雍正三年(1725)為直隸州,1912年改亳州為亳縣。1948年8月以城關設亳城市,1949年屬阜陽專區。1950年9月撤市併入亳縣。

1986年3月撤縣設市,為亳州市(縣級),隸屬阜陽地區。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市,安徽省決定由阜陽市代管。1998年2月省委、省政府決定亳州由省直接管轄。2000年5月設立地級亳州市,原縣級亳州市改為譙城區。區政府駐文化巷。

1996年末,亳州市面積2226平方千米,總人口13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8萬人,轄3個街道、19個鎮、7個鄉,741個行政村(阜陽年鑑數據)。《中國政區大典1997版》:亳州市面積2126平方千米,人口132萬人,轄3個街道、22個鎮、4個鄉:湯陵街道、花戲樓街道、薛閣街道、古井鎮、大寺鎮、雙溝鎮、古城鎮、淝河鎮、大楊鎮、城父鎮、十河鎮、觀堂鎮、五馬鎮、張集鎮、魏崗鎮、安溜鎮、牛集鎮、三官鎮、蘆廟鎮、龍揚鎮、譙東鎮、沙土鎮、十八里鎮、十九里鎮、顏集鎮、張店鄉、立德鄉、城北鄉、趙橋鄉。市政府駐半截樓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譙城區常住總人口1351939人,其中(3個街道、23個鎮、3個鄉),花戲樓街道47021人,薛閣街道106449人,湯陵街道56468人,古井鎮25793人,張集鎮40908人,蘆廟鎮34870人,華佗鎮41041人,魏崗鎮49476人,牛集鎮36870人,安溜鎮25370人,顏集鎮45899人,五馬鎮38630人,十八里鎮60246人,大寺鎮15331人,譙東鎮45276人,十九里鎮52973人,沙土鎮52234人,觀堂鎮55570人,太楊鎮56552人,城父鎮56648人,十河鎮60010人,三官鎮18602人,雙淘鎮58009人,淝河鎮42128人,古城鎮47986人,龍揚鎮53718人,張店鄉36429人,趙橋多51585人,立德鄉39847人。

2006年2月,撤銷大寺、三官、張集、安溜4個鎮,分別將其併入譙東、雙溝、古井、牛集鎮。調整後,譙城區轄3個街道、20個鎮、2個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譙城區常住總人口1409436人,其中,花戲樓街道57276人,薛閣街道122768人,湯陵街道79861人,古井鎮64869人,蘆廟鎮32805人,華佗鎮40532人,魏崗鎮47033人,牛集鎮57898人,顏集鎮44601人,五馬鎮35222人,十八里鎮58852人,譙東鎮57439人,十九里鎮62747人,沙土鎮48734人,觀堂鎮61753人,大楊鎮57580人,城父鎮57876人,十河鎮60130人,雙溝鎮73061人,淝河鎮39479人,古城鎮47434人,龍楊鎮46230人,立德鎮44052人,張店鄉38522人,趙橋鄉53644人,亳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19038人。

視頻

譙城區 相關視頻

李錦斌在蕭縣和譙城區督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譙城區電教片:兩河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