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記憶(Memory)是神經系統存儲過往經驗的能力,關於記憶的研究屬於心理學科學的範疇[1]。記憶代表着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知覺來分。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1.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2.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3. 檢索:將被儲存的資訊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記憶系統的三個階段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將進入的刺激信息流轉變為能夠被存儲和回憶的有意義模式。這個三階段模型最早是由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查德·謝弗林(Richard Shiffrin)於1968年提出的,該模型在一定的加工和修改後被廣泛接受。

人類記憶的過程,目前被認為和電腦處理信息存取的過程類似。通過對電腦數據輸入輸出原理的了解可以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記憶這個複雜的過程。

按照新的記憶產生的時間長短,目前將記憶分為工作記憶(以前也稱之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按照記憶的內容特性,研究者又將其分為兩類,分別是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可以意識到的過往經歷,有時也被稱為陳述性記憶。內隱記憶包括我們的運動能力,行為習慣這一類,是我們沒有意識,但又確實是因過往經驗影響而產生的。一般看法是,能長期存在的外顯記憶是被存儲在大腦皮層中的,不過其產生卻絕對依賴腦中一個被稱為海馬體的結構。然而關於記憶存儲位置的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還缺乏強有力的直接證據。但是有些類型的記憶是在其他位置被儲存的-如運動模式,行走,游泳和騎自行車-它們可以被儲存在小腦或脊髓。

目錄

記憶過程

人體記憶模型(德文)

下面有四種記憶過程:

  • 儲存 = 通過有規律的讀取達到儲存重要信息的目的
  • 回憶/讀取 = 整理記憶的內容
  • 遺忘[2] = 記憶信息的丟失或是因信息間的競爭而導致的讀取失敗

與記憶有關的解剖結構

語言不同,腦部並沒有特定局限的記憶中心區域專司記憶一職。但人們還是能夠找到與記憶有關的解剖結構。 尋找記憶的痕跡(engram),其與記憶相關的四個主要的大腦組織是:

  • 小腦,主要負責程序性記憶,這種記憶主要靠後天的重複,以及經典條件作用獲得。
  • 紋狀體,是前腦的一個複雜結構,是習慣的形成或刺激——反應間的聯繫的基礎。
  • 大腦皮層,負責感覺記憶以及感覺間的關聯記憶。
  • 杏仁核,負責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記憶,也負責情緒記憶。
  • 海馬體,負責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

視頻

記憶 相關視頻

關於細胞記憶的研究
心理學導論 第二章 記憶 記憶的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