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诸罗山社

诸罗山社
图片来自想想副刊之老番讲古

诸罗山社(英文:Tirosen,亦写作TirocenTiracenToelosang),是位于嘉义平原地区的平埔族洪雅族聚落,在四百年前即活跃于台湾舞台。日本学者安倍明义氏<台湾地名研究>云: “荷兰人的文书中记载著:郑军攻进台湾时,当时在赤崁之北的荷兰人先到索兰(萧垅=台南佳里)避难,可是由于该地不稳,又撤退到麦达(麻豆),更辗转到多鲁哥(哆啰啯台南市东山区),后因食粮缺乏再向北方的帝洛森(诸罗山=嘉义)退却。

目录

历史缘由

台湾荷兰统治时期,诸罗山社是大员(今台南)以北重要村社之一,荷兰人派有政务员、牧师、教师、士兵驻地执行政教事务,地位重要。荷治末期,郑成功包围热兰遮城(今安平)275天,诸罗山社成为荷兰人唯一的集体避难地。

台湾平埔族没有书写的文字,社众之间传达主要以口语形式进行,17世纪荷兰人将平埔族语以罗马字母拼出,是平埔族语言出现文字化的起始,诸罗山社的名称以罗马字母译音,在《热兰遮城日志》档案中有多种拼法,大抵以Tirosen为主。明郑时期首次以闽南口音译成汉字“猪罗山”;入清后清廷或嫌弃猪罗的闽南音似猪牢,而改用同音异字诸罗山,并以诸罗两字设为县名。[1]

诸罗山社位于北回归线下的地理特质,于17世纪欧洲人编制的世界地图已被标示出来,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1648年乔安·布劳Joan Blaeu所绘地图,在台湾西部有港湾称为Wangkan(魍港、位今嘉义布袋),魍港之北在北回归线下注明Toelosang(诸罗山),四百年前诸罗山社的社址在红毛井附近(今嘉义市兰井街),清代筑建诸罗城之前迁移至城外番社(今中正公园一带)。[2]

诸罗山社原住民在19世纪大多已汉化,基因普遍溶入汉人的血液中,目前只剩下番社、番仔沟、番仔陂、红毛井福社宫等遗迹凭供追忆。

参考资料

  1. 蔡荣顺,〈诸罗山社名称演绎〉《台湾文献别册49期》,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14年。
  2. 蔡荣顺,〈诸罗山社红毛井小考〉《台湾文献别册44期》,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