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
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莉-波特朗·德·波伏娃 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简称为西蒙·波娃,是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女权主义者、政治家、社会理论家,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波娃是法国人,她是二十世纪最有名的才女之一,现代社会女权运动基础就是她奠定的。波娃不仅在政治活动上大名鼎鼎,在思想学术上也很了不起,她写了大量的小说、评论和存在主义的哲学著作以及一些关于中国的书籍。 她在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著作有小说、议论文、传记等,著名小说有《女客》(L'Invitée)、《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哲学散文《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她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是伴侣关系。 [1]
目录
生平
- 1908/01/09出生
- 1915创作《玛格丽特的一家》。
- 1922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生活开始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反叛性。
- 1926写了一部小说的开头几页。小说描写一个十八岁少女终日关心如何保护自己免遭异性纠缠的故事。
- 1927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 1929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沙特结识。
-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44评论< 庇吕斯和西奈阿斯>出版。认识作家约翰‧朱奈。巴黎光复。沙特的戏剧《没有出口》上演。
- 1945赴葡萄牙做演讲旅行。戏剧《白吃饭的嘴巴》和小说《他人的血》出版。沙特的的《自由之路》出版。沙特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波娃任编辑。波娃常演讲小说和形上学,被视为存在主义阵营的新近女作家。
- 1949/01/09把《第二性》的第一卷亲自送到了出版社。
- 1950和沙特横渡沙哈拉沙漠,观察殖民地情况,再赴摩纳哥。跟阿格林之恋结束。
- 1955/09和沙特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到北京访问了四十五天,回国后发表了《长征》一书。
- 1958开始回忆并撰写她人生的第一个二十年。与朗兹曼结束同居关系。
- 1961参加反右翼秘密军事组织的示威行动。
- 1981出版了最后一本回忆录《告别的仪式》,书中讲述了与沙特的一切,包括将沙特的晚景据实说出。
- 1986/04/14病逝于巴黎柯尚医院。
生长背景
西蒙波娃出生于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浓的资产阶级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西蒙波娃的母亲出身于富有的银行家家庭,但生活得并不幸福,她在修道院中完成了中学学业,这使她很早就习惯了掩饰和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貌美而忧郁的女人。而婚姻使她延续了这种习惯。西蒙波娃的父亲对妻子的美貌感到满意,他很爱妻子,但同时他玩牌赛马,和咖啡馆的妓女鬼混,使得西蒙波娃的母亲强烈不满,但她说服自己应服从男人,于是她心里无法发泄的怨恨暴躁就留给了仆人孩子,如此一来西蒙波娃很早就对女人成年后,是否必须以一种“家庭”的形式存在感到怀疑。 [3]
与[[[沙特]]]的关系
尽管对描述自己的真实情感相当有保留,西蒙波娃在她的几部传记中还是经常流露出她和萨特关系的痛苦。她多次提到经常喝酒,经常泪如泉涌,或突然无法控制地痛哭,随后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沮丧,觉得周围一切都是灰色的,毫无生气。由于萨特定期去见他的其它女人,西蒙波娃写道:“和萨特分离总是令我非常痛苦。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都长时间地哭泣。”
难以想象这个曾被《纽约时报》称为“女权运动之母”、这个令无数女性羡慕、佩服的榜样,常常如一个小女人般可怜。她的经历无法不给人一种感觉,她本人是她那种女权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只不过她用巨大的理性克制了自己。她说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种样板式的经验。于是为了成为样板,为了实践一种理论和设想的生活方式,她宁肯忍受巨大的痛苦,宁肯扭曲自己。(被视为女性主义圣经的《第二性》因而诞生。) [4]
作品
- 1943年:《女客》,小说
- 1944年:《皮瑞斯与辛尼阿斯》,随笔
- 1945年:《他人的血》,小说
- 1945年:《没用的家伙》,戏剧
- 1946年:《人皆有一死》,小说
- 1947年:《述模棱两可的道德》,随笔
- 1948年:《美国日记》,报告
- 1949年:《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哲学散文
- 1954年:《名士风流》,小说
- 1955年:《特权》(Privilèges),随笔
- 1957年:《长征》(La Longue Marche),随笔
- 1958年:《一个乖女孩的回忆录》(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自传
- 1960年:《岁月的力量》(La Force de l'âge),自传
- 1963年:《物质的力量》(La Force des choses),自传
- 1962年:《贾米拉·布巴夏》(Djamila Boupacha)
- 1964年:《宁静而死》,("Une Mort très douce")自传
- 1966年:《美丽的画面》,小说
- 1967年:《破碎的女人》,小说
- 1970年:《衰老》,随笔
- 1972年:《要焚毁萨德吗》,随笔,《特权》的续本
- 1972年:《一切都说了,一切都做了》,自传
- 1979年:《至高无上的精神》,小说
- 1981年:《告别仪式》,继《1974年8月至9月与萨特的谈话》,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