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行吟(王友明)
作品欣赏
西柏坡行吟
西柏坡,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缘何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和新中国的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答案是,这里系光耀中国史册的革命圣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其也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七月上旬的一天,我响应着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的召唤,走近了西柏坡,拥抱了西柏坡。平山的夏天,非常热情,十分豪迈,不受拘束,恣意而为。出于故土之亲的缘故,我仰慕她的美,仰慕她与生俱来的火热气质。她浪漫中透露着现实,阴柔中不乏阳刚,娴静中也有活泼,她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我用生命聆听着她深情的呼唤。要说,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前往西柏坡的时候,是个半阴天,天气不是太热,给我们的观览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的自然条件。
旅游大巴行驶在太行山间,空气虽然是热烘烘的,却也十分新鲜。太阳偶尔露出笑脸,穿过云层,从半空抛下一道亮晶晶的光柱,直射山峦,映照得天地格外敞亮、明媚,山峰更是五光十色。公路两旁的树木,伟岸英武,枝头的绿叶被夏日的风吹拂着,恰似涂上了一层绿色,油光闪亮的。柏坡岭上,到处都是苍翟遒劲的松柏,点缀得群山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柏坡岭的夏日竟然如此美丽!”我禁不住赞叹道。带着一半清醒,一半醉的状态,我贪婪地欣赏着柏坡岭俏丽的容颜。大巴车在其间穿梭,真仿佛进入画境一般。北方的山,我上过不少,但大多是光秃秃的,缺少的是生命。而这柏坡岭,因受到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的滋养,而松柏苍翠、沟深谷幽、溪水淙淙,到处充满着生命之光!
早在1984年秋,一个碧空如洗的日子,我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曾经到过西柏坡。那时的山路还比较崎岖,一切景物也显得有点苍凉。凝望着生机勃发的柏坡岭,有文友感慨地说:“如若不了解历史,又有谁能想到,在当年,柏坡岭也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啊!”文友的话,使我不由地陷入深沉的忆想……
那是1947年春,根据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首先进驻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及中央直属机关,在西北战场形势好转的情况下,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辗转千里,于5月26日,来到西柏坡,与中共中央工委汇合。这里山高沟深,十分贫穷。再加上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村没有几座像样的房屋,为了给中央直属机关提供方便,毛主席不顾大家的劝阻,执意让出大一点的房子,自己住进低矮的小屋。毛主席的卧室非常简陋,仅有一张破旧不堪的木板床,上面放着一床叠得有棱有角的补丁摞补丁的粗布棉被。办公室里的桌椅、沙发也是又破又旧,桌子角放着一盏小油灯。毛主席就是在这间小屋里,指挥千军万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置身于毛主席的旧居,一首《观览西柏坡》的顺口溜涌上心头:“盛夏观览西柏坡,目视旧址思绪多。昔日征战危急时,诱敌转战运帷幄。寝室一床一条被,办公一椅一张桌。寒夜油灯通宵亮,废寝忘食定良策。七届二中发号令,群雄奋臂执斧柯。英明领袖稳掌舵,挥师歼敌奏凯歌。先烈热血洒战场,染红祖国好山河。前辈功绩传万世,红日高照永不落。”
“王老师,西柏坡到了,下车吧。”文友王淑娟的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
走下车来,纵目四望,我发现,三十二年间,西柏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难寻当年的模样。站在一个不大宽阔的广场上,我和天津市作家崔建良老师,背对西柏坡纪念碑,留下了一张合影,把对西柏坡的记忆和这份纯真的情谊存储在记忆的仓库。
稍事休息,我们便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走进了毛泽东生活馆。迎门是一尊毛主席全身立姿铜像,我刚想与之合影,就听见一位女工作人员叫喊说:“和毛主席铜像合影,小照片免费赠送,大照片想要的付费,不想要的就算。”文友们争先恐后地与毛主席铜像合影留念。生活馆的面积不大,墙壁上悬挂的全部是毛主席家族史、革命史的照片。由于室内呈封闭状态,空气不流通,加之游客熙来攘往,摩肩接踵,憋闷得难受,我想走出去透透气,却找不到出口,无奈,只好忍受着听完讲解。女工作人员在靠西南角的一面墙壁处轻轻一推,一扇小门豁然洞开,真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紧挨着小门站立,竟然没有发现其中的玄机。我向前一步,想跨出门去,遭到了女工作人员地阻拦,被告知需排队鱼贯而出。一位女工作人员手拿一大摞毛主席铜像纪念卡,站在出口,分发给走出去的每一位游客,说可以在背面的“福”字下边刻上自己的名字,为全家人祈福。我以为是免费赠送的,就要了一枚,在登记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拿过去,三下五除二就用电刻笔写下了我的名字和年月日。接过纪念卡,刚要转身离去,工作人员一伸手说:“先生,需要付费。”我问:“付多少?”她说:“30元。”“多少?30元?”我大吃一惊。顿时,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涌上心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面对众多游客,为不失体面,我没有争执,乖乖地掏出了30元钱。未走几步,便是领取照片处,女工作人员把一个夹着大小两张照片,编号为“103”的西柏坡简介小册子,递到我的手中,轻声说:“先生,您如果要小照片就免费赠送,您如果要大照片,就请付20元。”我打开一瞧,大照片足有七寸,而小照片只有扑克牌的三分之一,真是有点太小了。如果不要大的吧,又怕工作人员将照片随意丢弃,有损自己的“形象”。于是,我便“忍痛”掏出20元钱,拿走了纪念价值不太大的照片。走出毛泽东生活馆,我感觉到气愤,怎么能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来赚钱?这种铜臭之气,简直是污染了西柏坡圣地的名声和纯真的本质。转念一想,既然来到了圣地,留下点纪念也是值得的。再说,当年革命老区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现在,我掏出这区区50元钱,权当为革命老区的文化建设捐资了吧。如此一想,内心便释然了。
迈着轻盈的步履,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看着这低矮的房屋,望着伟人们的手稿和这陈旧的用品,我的眼前浮现出毛主席伴着孤灯,废寝忘食,运筹帷幄的不倦身影,从心底油然升腾起无限的敬意。默读着毛主席书写的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导游小姐那声情并茂的讲解,我的内心被强烈地触动着、震撼着。当看到周恩来使用过的马灯、朱德从解放前一直使用到去世前的小铁桌等等,这些包含丰富历史意义的展品时,心中亦是涌动起一阵阵感动的波澜。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两个务必”精神的指导下,赢得了中国,赢得了民心。
据资料记载,毛主席在西柏坡居住了一年零十个月。在这短暂的时日里,他老人家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不仅召开了政治局“九月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解放战争后期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提出了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而且组织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多人。我凝神屏气地听导游小姐讲述了“傅作义偷袭石家庄,毛泽东导演‘空城计’”的动人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击退司马懿对西城进攻的故事,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而就在六十八年前,毛泽东导演“空城计”击退傅作义对石家庄的偷袭,和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情节,非常巧合相似,在我军军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这次突发的秘密军事行动,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其幕后秘闻,当时只有少数高层领导人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更鲜为人知了。有人说:“古有诸葛亮,今有毛泽东。”可是,我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艺术加工,毛泽东的“空城计”是真实存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仅毛主席的“空城计”一个事例,便尽显其运筹帷幄的军事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在军委作战室,如果不是墙上的军用地图,纵横捭阖,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就在这三张简陋的桌子上,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打下著名的“三大战役”。
来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我这个入党已经44年的老党员,在悬挂着火红党旗和誓词的地方,庄严地举起了拳头,当年的誓词随即涌现脑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自那一刻起,这誓言便深深地镌刻在我生命的深处。
参观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我们来到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门前的苍松翠柏、红花绿草中,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的全身立姿铜像,个个威风凛凛。那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燃烧着真理的火焰,充满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渴求;那张张棱角分明的嘴巴中,发出的是慷慨激昂的号召。怀着无限的敬意,我与伟人们合影留念,将自己与浓厚的历史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西柏坡纪念馆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三大战役”半景画馆,这里是整个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亮点。“三大战役”特效数字电影演示,真实音效的模拟,还原了战场厮杀、枪炮轰炸等战场情景。望着那酷似真实的场景,我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仿佛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气概!
“一唱雄鸡天下白”。随着“三大战役”的炮火这只“雄鸡”一声划破黑暗的长啼,迎来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灿烂曙光,普天之下大放光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六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如今,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早已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奋进号角。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西柏坡人民,继承毛主席的遗志,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治穷致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蓝图:当年的草屋土房,变成砖石瓦房,数字电视布满山村,街道全部硬化;当年光秃秃的山岭,栽满松柏、果树,时逢金秋,绿树满山,花果飘香;当年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已被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所替代……然而,西柏坡人民永远没有忘记治穷致富的奠基人——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
凝视着这片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山山水水,追忆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他老人家“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诗句,又响在耳边。
西柏坡之行,使曾经身着戎装三十年的我,心底生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愫和神圣感。昔日,多少中华儿女的豪情,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多少中华儿女的希望,多少中华儿女的梦想,都与这片山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我也愿意把自己的身躯,化作柏坡岭上的一棵树木、一株花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增添一抹绿色![1]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