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作者:孫亦平主編,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宗教信仰[1]蟄伏着有限的人對超越性(無限的、無條件的)、完滿性(絕對的、全知全善全能的)和終極性(永恆的、本原的)的嚮往和追求,換句話說,宗教信仰滿足了人對神聖性的渴望。人總是具體的、有限的、此岸的、不完滿的,但人又總是不滿足於此。出於某些內在衝動和複雜原因,人總是要嚮往和追尋高於現實和經驗世界的「神聖」境界,即超越、完滿和終極的境界[2]。
目錄
內容簡介
宗教學,作為一門對人類一切宗教進行綜合性的比較研究的學問,屬於十大人文科學之一。本書作者從汗牛充棟的西方宗教學著作中選擇了50本名著對其進行提要,有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原始文化》、《宗教經驗之種種》、《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人類學》、《生存人類學》、《生存神學與未世論》、《論基督徒》、《過程神學》等著作。本書收錄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學創立以來的著名學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過這些著作來反映西方宗教學的大致風貌。根據實際情況,本書以中譯本的西方宗教學名著為主,同時也適當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譯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 本書從已譯成中文的當代基督教神學著作中選擇了少量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學名著之後,供讀者參閱,以便從更廣闊的背景或領域來了解當代西方宗教學的發展態勢以及與基督教神學互動發展的進路與特色。
目錄
呂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孫亦平 前言
麥克斯·繆勒 《宗教學導論》(1870年)
愛德華·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麥克斯·繆勒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年)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1905年)
列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1910-1922年)
愛彌爾·杜爾凱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1913年)
馬克斯·舍勒 《愛的秩序》(1913-1917年)
馬克斯·韋伯 《儒教與道教》(1915年)
魯道夫·奧托 《論「神聖」》(1917年)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金枝》(1922年)
馬丁·布伯 《我與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爾 《神話思維》(1925年)
馬林諾夫斯基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與神話》(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年)
范·德·萊烏 《宗教的本質與表現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學論》(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與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亞德 《宇宙和歷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亞德 《神聖與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1958年)
約阿欣·瓦哈 《比較宗教學》(1928年)
約翰·希克 《宗教哲學》(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論》(1965年)
彼得·貝格爾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1967年)
彼得·貝格爾 《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1969年)
羅伯特·N·貝拉 《超越信仰:後傳統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學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較宗教學史》(1975年)
約翰·麥奎利 《20世紀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學與神學之邊緣》(1981年)
賴齊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1982年)
羅納德·L·約翰斯通 《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1983年)
斯特倫 《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學》(1987年)
鄧尼絲·卡莫迪 《婦女與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爾·巴特 《教會教義學》(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獄中書簡》(1951年)
保羅·蒂里希 《文化神學》(1959年)
約翰·麥奎利 《談論上帝》(1967年)
漢斯·昆 《論基督徒》(1974年)
小約翰·科布、大衛·格里芬《過程神學:一個引導性的說明》(1976年)
J·B·默茨 《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1977年)
H·奧特 《不可言說的言說》(1978年)
孫亦平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