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詩經)
【原文】
螽斯羽①,詵詵兮②。
宜爾子孫③,振振兮④。
螽斯羽,薨薨兮⑤。
宜爾子孫,繩繩兮⑥。
螽斯羽,揖揖兮⑦。
宜爾子孫,蟄蟄兮⑧。
【注釋】
①螽(zhong)斯:蝗蟲。羽:翅膀。
②詵詵(shen):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③宜:多。
④振振:繁盛的樣子。
⑤薨薨(hong):很多蟲飛的聲音。
⑥繩繩:延綿不絕的樣子。
⑦揖揖:會聚。
⑧蟄蟄(zhe):多,聚集。
【譯文】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群飛來亂紛紛。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群飛來鬧哄哄。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興旺又繁盛。
蝗蟲拍打着翅膀,
成群飛來聚成團。
你的子孫多又多,
多得成片數不清。
【讀解】
以蝗蟲來比喻生殖力的強盛,是本詩的主題。我們今天既不會歌頌蝗蟲(總把他同災難聯繫在一起),也不會歌頌生殖力的強盛(因為我們面臨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難題)。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此時非彼時,彼時亦非此時。我們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孫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聯繫在一起,保留着濃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緣意識,同時,也體現了他們的生存法則:人多勢眾,以量的優勢而不是質的優勢去參與生存競爭,使短暫的個體生命用遺傳的方式得到無限延伸。
生殖力的強盛,體現了物種的優越,是生物層面上競爭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數量取代質量,用群體淹沒個體,又恰恰違背了競爭的基本法則:適者生存。
儒家思想對群體的重視而忽略個體,對血緣、等級的強調而不講公平競爭,大概與上述觀念有密切關係。不管怎麼樣評價,這些思想對塑造民族心理起了關鍵性作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人多勢眾。這些說法,便是老祖宗們由此給我們留下的遺產。[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