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龍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2]。
從20世紀20年代起,便出現了根據該小說原本改編的影視劇。到了21世紀,對《聊齋志異》的影視改編的有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聊齋電視系列片》、知名的40集古裝魔幻愛情電視劇《倩女幽魂》、2005年始,中國內地分別推出了四部相關劇集,依次是《新聊齋志異》[3]、《聊齋二》、《聊齋三》、《聊齋四》等。
“ |
於陵曲銀台公,讀書樓上。值陰雨晦暝,見一小物有光如熒、蠕蠕而行,過處則黑如蚰跡,漸盤卷上,卷亦焦。意為龍,乃捧卷送之至門外,持立良久,蠖曲不少動。公曰:「將無謂我不恭?」執卷返,仍置案上,冠帶長揖送之。方至檐下,但見昂首乍伸,離卷橫飛,其聲嗤然,光一道如縷。數步外,回首向公,則頭大於瓮,身數十圍矣。又一折反,霹靂震驚,騰霄而去。回視所行處,蓋曲曲自書笥中出焉。 |
” |
— [清]蒲松齡 |
目錄
藝術特色
一是採用傳奇的方法來志怪。傳統的志怪小說[4],大抵敘述鬼神怪異之事,篇幅短小又僅「粗陳梗概」,語言簡約而顯露不出文采。蒲松齡借用傳奇的特長,來寫花妖狐魅,使小說內容精彩且充實,情節離奇而生動,展現出極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二是情節委曲,敘次井然。《聊齋志異》增強了小說的藝術素質,豐富了小說的形態、類型[5]。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情節。文言小說演進的軌跡之一便是由粗陳梗概到記敘委婉。《聊齋志異》中精心結撰的故事多是記敘詳盡而委曲,有的篇章還特別以情節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勝。如《王桂庵》寫王桂庵江上初逢芸娘,後沿江尋訪苦於不得,再後偶人一江村,卻意外地再見芸娘,卻又由於一句戲言,致使芸娘投江;經年自河南返家,途中又驀地見到芸娘未死,好事多磨,幾乎步步有「山窮水復,柳暗花明」之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