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蛇鳝(Echidna nocturna) ,又称蝮鯙,形似黄鳝,剧毒。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太平洋区,从加利福尼亚湾至秘鲁海域,栖息深度可达30米,体长可达71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岩石底质海域,属肉食性,以螃蟹、龙虾、鱼类、贝类等为食。[1]

[]

目录

常见种类

钝齿蛇鳝

(Echidna amblyodon) :又称钝齿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尼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

棕背蛇鳝

(Echidna delicatula):又称棕背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斯里兰卡至萨摩亚群岛海域,体长可达65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珊瑚礁、岩礁区,属肉食性。

白颌蛇鳝

(Echidna leucotaenia) :又称白颌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从东非至土阿莫土群岛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4米,体长可达75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砾石底质的珊瑚礁,属肉食性。

玫唇蛇鳝

(Echidna rhodochilus) :又称玫唇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尼及菲律宾海域及半咸水域,体长可达33.8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沿海、河口区,属肉食性。

单色蛇鳝

(Echidna unicolor) :又称单色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从东非至社会群岛海域,栖息深度5-25米,体长可达40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浅海潟湖至深水礁坡,属肉食性。

白点蛇鳝

(Echidna peli) :又称白点蝮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鯙亚目鯙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毛里塔尼亚至安哥拉海域,体长可达100厘米,为底栖性鱼类,生活在岩石底质的浅海域,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鱼类为食,可作为食用鱼。

斑纹蛇鳝

(Zebra MorayEel):又称斑马蝮、条纹裸蛇鳝,斑纹蛇鳝的条纹像斑马一样迷幻,是最温和的海鳗鱼。

黄点蛇鳝

(Echidna xanthospilos):又称黄斑蝮鯙。

云纹蛇鳝

(Echidna nebulosa):又称云纹海鳝、星带蝮鯙。

多带蛇鳝

(Echidna polyzona):又称多带海鳝、多环蝮鯙。

链蛇鳝

(Echidna catenata)

纹喉蛇鳝

(Echidna fascigula)

条纹蛇鳝

(Channomuraena vittata)

外形特征

体呈圆柱状,尾部侧扁。头长。身披厚皮,且分泌有粘液,皮肤上的色素细胞多且密集。体表无鳞。口大;齿十分锐利,排列形式独特;无舌。后鼻孔为圆孔状、管状或短管状。鳃裂孔状;第四对鳃弓变粗特化,与位于食道上、下方的咽头齿板相连,形成一辅助咽食的骨质构造。无胸鳍及腹鳍;背鳍基地起始于鳃孔前方;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体色及斑点变化大,有单色、细点、圆点、不规则花纹及条纹等,是本科鱼类分类时的重要依据。

生活习性

属夜行性鱼类,大部分种类白天躲在珊瑚礁穴或岩块下,仅头部露出洞口,尾部蜷缩在洞内,张口呼吸时即显露出其锐利牙齿,少部分种类如管鼻鯙则生活在沙地海域。它们属于捕食者,多半夜间外出掠食其他鱼类,利用其如刀片般有时又内弯的牙齿,配合本身躯体似蛇般有力的扭曲力,猎物一旦被咬着则难以脱身;有的种类则以底栖动物或甲壳类等为食。由于皮肤厚且有粘液保护,使得它们能在珊瑚礁缝及岩缝中穿梭而不受伤。有些鯙类具有性别两色现象,且伴随有性转变发生;有的种类先雌后雄(protogynus),有的先雄后雌(protandry)。例如黑身管鼻鯙幼鱼为黑色,随成长而变为艳蓝色且带有黄色鳍的雄鱼,待完全变为黄色时,则已性转变为雌鱼。

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南非、红海、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马尔代夫、塞舌尔群岛、留尼汪、斯里兰卡、圣诞岛、印度、缅甸、泰国、越南、中国、日本、印尼、新几内亚、菲律宾、澳洲、马里亚纳群岛、库克群岛、夏威夷群岛、帕劳、关岛、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群岛法属波里尼西亚、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等海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