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 |
中文名稱: 虛擬經濟 適用領域: 市場經濟 應用學科: 經濟 |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是經濟虛擬化(西方稱為「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經濟的本質是一套價值體系,包括物質價格體系和資產價格體系。與基於成本和技術的物質價格體系不同,資產價格體系是基於資本化定價的特定價格體系,也稱為虛擬經濟。由於資本化定價,人們的心理因素將對虛擬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換句話說,虛擬經濟在其運行中具有內在的波動性。廣義上講,虛擬經濟不僅包括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還包括體育經濟、賭博業和收藏業。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將帶來泡沫經濟。[1]
目錄
虛擬經濟的定義
博弈聖經著作人給虛擬經濟下了一個難以啟齒的定義:猶如看魔術大師讓一群狗爭奪一塊骨頭,讓眾人押注的賭博遊戲。
【通俗的解釋虛擬經濟是由單純一性的一個物品(字畫或古董)、單純一性的一個姿態(逞能擺架子,裝大官、充大款)、單純一性的一個玩物(藝人玩猴)】
有些人將Visual Economy和Virtual Economy也翻譯為虛擬經濟,這是混淆了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的本質。
Visual Economy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是一種"可視化經濟"。
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包括網絡經濟等。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這個翻譯才更符合虛擬經濟的內涵。也有學者使用"符號經濟"甚至"名義經濟"的概念。只是強調了經濟系統運行中"符號"或"名義"的表象。而沒有深入探討虛擬經濟的本質。
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是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開始的。奠基之作是劉駿民教授1998年著的《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該著作獲得了國內經濟學最高獎--第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虛擬經濟的概念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來。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可以作為商品買賣,可以作為資本增值,但本身並不具有價值;它代表的實際資本已經投入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而其自身卻作為可以買賣的資產滯留在市場上。虛擬經濟就是從具有信用關係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並隨着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而發展。
2000年,在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先生的推動下,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並組織了第一屆全國虛擬經濟研討會。此後,成思危先生的指導下。在該中心的組織下,全國虛擬經濟研討會每兩年召開一次,虛擬經濟理論逐步走向成熟,其代表人物為成思危、劉駿民、柳欣、劉曉欣等。其中,成思危曾任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譽主任,劉駿民曾任中心主任,柳欣曾任副主任。劉曉欣現任中心主任。可以說,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是國內虛擬經濟研究的中堅力量,代表了國內虛擬經濟領域的主流。國內還有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天津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統計研究中心等研究虛擬經濟的機構相繼成立。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研究中心每兩年一次的全國虛擬經濟研討會,會議代表有來自美國、港台地區及大陸的學術界、金融界和政界的代表,其中包括學術界的領軍人物、金融等行業的權威代表、政府部門的高級行政官員和大批熱衷於虛擬經濟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學者以及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虛擬經濟研討會作為我國虛擬經濟領域展示前沿理論成果的重要平台,對學術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會議的成功舉辦以及產生的良好影響積極地引導和推動了國內外虛擬經濟研究的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後,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張燕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原中央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原證監會主席周道炯、原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祁斌,銀監會副主席曹宇,中國人民銀行易綱、謝平,深圳市人大副主任唐傑,清華大學宋逢明、雷家驌、蔡繼明、吳蘇,中國社會科學院余永定、戴園晨、王振中、李揚、錢津、殷劍峰、張曉晶、張宇燕,中國科學院汪壽陽、石勇,南開大學逄錦聚、劉曉欣、何自力、李俊青、馬君潞、李維安、賀京同,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南京大學洪銀興、劉志彪,復旦大學張軍,武漢大學辜勝阻、曾國安,廈門大學鄧力平、陳永志,楊繼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小寧、方志耕、劉思峰、袁潮清、張麗,北京師範大學李曉西、白暴力,上海財經大學田國強、程恩富、丁劍平、馬燕、胡怡建,西安交通大學李成,湖南大學李正輝、許滌龍,中央財經大學鄒恆甫,重慶大學胡光志,暨南大學沈軍、何問陶,遼寧大學白欽先,西南財經大學曾康霖、劉錫良,天津財經大學肖紅葉、王愛儉,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陳志武,台灣東吳大學邱永和、沈大白、張大成,台灣交通大學胡均力等在該領域均有較深入的研究。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着虛擬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範疇。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徵。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四個方面。
實體經濟活動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即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其從生產到實現需求均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但虛擬經濟是虛擬資本的持有與交易活動,只是價值符號的轉移。相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其流動性很高。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股票、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無紙化、電子化,其交易過程在瞬間即刻完成。正是虛擬經濟的高度流動性。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虛擬經濟相對實體經濟而言,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這就是由虛擬經濟自身所決定的,虛擬經濟自身具有的虛擬性,使得各種虛擬資本在市場買賣過程中,價格的決定並非象實體經濟價格決定過程一樣遵循價值規律。而是更多地取決於虛擬資本持有者和參與交易者對未來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的主觀預期,而這種主觀預期又取決於宏觀經濟環境、行業前景、政治及周邊環境等許多非經濟因素,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由於影響虛擬資本價格的因素眾多,這些因素自身變化頻繁無常,不遵循一定的規則,且隨着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交易規模和交易品種不斷擴大,使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變得更為複雜和難以駕御,非專業人士受專業知識、信息採集、信息分析能力、資金、時間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虛擬資本投資成為一項風險較高的投資領域,尤其是隨着各種風險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大量投機性資金的介入,加劇了虛擬經濟的高風險性。
有價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雖然可以作為投資目的,但也離不開投機行為,這是市場流動性的需要所決定的。隨着電子技術和網絡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巨額資金劃轉、清算和虛擬資本交易均可在瞬間完成,這為虛擬資本的高度投機創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技術支持。越是在新興和發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場監管能力越差,防範和應對高度投機行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場。虛擬經濟越具有更高的投機性,投機性遊資也越容易光顧這樣的市場,達到通過短期投機,賺取暴利的目的。
一是經濟性。
所謂經濟性,就是指價值符號及它們的交換也是以勞動價值為基礎的,沒有價值及價值交換就與經濟沾不上邊,也就談不上它的經濟性;並且,價值符號還可以還原為價值實體,即從虛擬走向現實。無論是紙幣,還是股票、電子貨幣、其它各種有價票證,它們的發行和流通基礎就是價值和信譽,它們代表的是實體價值,是實體價值的代表,並且還可以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信譽作為價值符號的發行基礎存在很大的接受風險。
二是虛擬性。
所謂虛擬性,是指它的交換物在形態上是虛擬的而非實物的,它只是以價值符號為交易對象,而不以實物為交易對象。虛擬經濟領域交易的只是價值符號而不是有形的實物。紙幣不是價值實體,而只是一種價值符號;這種符號又脫離了價值實體。成了實體價值的影子。當價值符號脫離價值實體較長時間,並且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投機性交易。這就使這種脫離成了價值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即價值的游離存在方式,這就是虛擬現實。紙幣就是這種游離價值的存在方式,遊資是它們存在的具體表現。紙幣的價值是不能不承認的。特別,紙幣的價值具有全息性,它是一個國家的信譽及價值尺度符號,更是一個國家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等綜合國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國家的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等綜合實力充分強大,國家的貨幣才是一個強勢貨幣。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國家的貨幣就被賦予了更多的非客觀物質性的勞動價值,即可能被充入了更多的政治價值。當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的任何一種實力上升或下降,都可能影響其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
資金作為價值的表現,只有當它沒有與實物商品進行交換,而只與它的同類即價值符號進行交換時。它才能被歸為虛擬經濟範疇。
期貨合約只是一種遠期實現的商品購銷合同,買賣期貨合約不是真正的實體商品交易,它只能歸為虛擬經濟範疇。
以價值符號互為交易對象及為此所構築的交易平台,都屬於虛擬經濟範疇。銀行、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等都可以算作是虛擬經濟範疇。
信息在虛擬經濟活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開、透明雖然是發達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掌握信息則存在差異。對於虛擬經濟交易活動而言,信息的不對稱成為交易利潤產生的重要基礎。虛擬經濟活動中的高手就善於利用信息、信譽、未來前景等來創造利潤。信息轉化為利潤是一個客觀的經濟現象。信息是人類社會勞動實踐的反映和結晶,也是勞動產品,也應該具有價值,只是其價值量難以精確測度,只能在交易過程中由交易雙方自主認定。信息價值的認定和交易的完成。就完成了信息從非商品向商品的轉化。信息被大量挖掘、使用和交易並創造利潤,是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徵。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
在探明實體經濟的雷區和封鎖線之前,翟山鷹為大家講解了社會現存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大體系之間的關係。
實體經濟的受眾對象是社會大眾,提供的所有產品、服務等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虛擬經濟則是以金融為主體,提供服務的對象是實體經濟,是以實體經濟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作為虛擬經濟的收入來源和目標。他強調,"如果實體經濟不好,虛擬經濟一定會產生問題"。
發展歷史
"虛擬經濟"一詞,出自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過去,馬克思用來批評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原因理論之一。
自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虛假經濟的關係問題,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實踐部門的關注。究竟如何看待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虛假經濟,對我國深化改革,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都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主要功能
在歷史過程中,虛擬經濟產生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並以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基本目的。這方面說,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有兩個:
一、通過發行和交易相關票券,透明企業的財務信息及其他有關信息,引導資金流動,促進和調整經濟資源在各實體經濟部門和企業間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二、促進企業組織制度的完善(例如,沒有股權分散、股票交易,則沒有現代股份公司及其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運作風險的分散。
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不是黃金等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等作為信用貨幣,本身就是" 虛擬"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貨幣及創造貨幣的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也屬"虛擬"範疇。貨幣、資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已離不開虛擬經濟。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銀根一收緊,實體經濟部門立即就有反映。縱觀世界、各國,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
近50年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中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金融創新中,金融衍生產品快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在於。分散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通過促進資金流動(包括國際流動)來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隨着"廣場協議"簽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與美元的比價從 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導致了我國的日元外債在價值上的嚴重損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債的企業,迄今難以"翻身"),如果我們在借入外債中,能夠及時地運用外匯期貨中的某些運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則不致發生這類損失。在國際社會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防範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毫無疑問,正如世間其他事物,金融衍生產品也有其負作用,但這些負作用,是可通過嚴格金融法治、加強金融監管等予以控制和防範的。
"虛假經濟" 是用於描述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這一概念用得不多,較為流行的是"泡沫經濟"。
實際上,所謂"泡沫",指的就是經濟運行中的虛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與銀行、股市等金融活動直接相關,東南亞危機冠以"金融"危機,這是一些人認為,虛假經濟主要來源於金融部門,是虛擬經濟的產物。但是,這一認識,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現實,更不利於實現"兩個轉變",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歷史上看,從1825年至1920年的 9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11次經濟危機(其中,1857年以後的經濟危機成為世界性經濟危機)。這些危機主要不是由虛擬經濟引發(此時,虛擬經濟並未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的,而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虛假因素導致的。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說:"運動逐漸加快,慢步轉成快步,工業快步轉成跑步,跑步又轉成工業、信用和投機事業的真正障礙賽馬中的狂奔,最後,經過幾次拚命的跳躍重新陷入崩潰的深淵。如此反覆不已。"(《反社林論》,單行本,第273頁)。從現實來看,日本泡沫經濟與房地產"熱"直接相關,而房地產業屬實體經濟範疇;東南亞金融危機雖從金融市場發生,但其深刻原因則在於實體經濟部門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對外貿易的持續逆差、外匯儲備劇減。如果說,在日本泡沫經濟、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還有虛擬經濟的負面作用的話(例如,在日本泡沫經濟中,有股市"熱"、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也有匯市和股市的"熱炒"、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那麼,韓國的危機,則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大企業)的虛假問題所引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