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芦鹀
Reed Bunting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flickr
ianpreston拍摄

基本资料

学名     Emberiza schoeniclus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迷鸟/台湾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14-17cm/10-28g

别名:大苇蓉、大山家雀儿,雌雄略异。虹膜暗褐色,喙灰黑色,粗厚,嘴峰呈弧形。

  • 繁殖期:雄鸟头至上胸中央黑色,颊纹白色,后颈白色延伸至胸,形成白颈环。体背红褐色较浓,背及翼黑羽缘及小覆羽红褐色。腰及尾上覆羽稍灰呈沙灰褐色。雌鸟体背较红褐,胁纵斑较粗而明显。
  • 非繁殖羽下嘴为粉褐色,脚为肉褐色。雄雌鸟似苇鹀雄鸟,惟嘴较粗厚。

目录

栖地&习性

一般在丛林增长领域发生周围的芦苇床和灌木丛的区域,并在高大地区沼泽地带,湿地,芦苇丛和农田。

它的行为特征都不是十分显著,因为它可以随意随意地栖息并寻找食物。在繁殖季节之外,它通常会形成大群,其中可能包括其他种类的旗布和雀科。

种子构成饮食的主要部分,包括低地地区沼泽和杂草中的植物,以及繁殖季节的昆虫及其幼虫,以及小蜗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1]

繁殖

雌鸟筑巢。每个季节有两个育雏,有时甚至三个,育成5-6个卵,雌鸟孵化,尽管有时是在雄鸟的帮助下。雄鸟和雌鸟都喂幼鸽。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低高低“唧唧唧”声

外观相似性

苇鹀嘴较细小而尖。非繁殖羽下嘴粉褐色,小覆羽为灰色。雌鸟体侧纵斑较稀疏而不明显。

红颈苇鹀后颈及腰及尾上覆羽均为红褐色,脸有醒目黑褐色三角形耳斑。雄鸟繁殖羽头至前颈全黑,无白颊纹。

分布

分布非常广泛,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BTO Bird ID - Common sparrows & Reed Bunting Sounds
Reed Bunting singing

参考文献

  1. Reed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