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母鴨
薑母鴨,是台灣和福建地區的一道傳統的名小吃,通常用番鴨製作。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薑母鴨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於台灣冬令進補沿襲至今的火鍋食譜,根據網路調查,現已成為冬季前五大食用鍋物之一。遵循古法,加入珍貴的複方藥材,店家提供煮熟鴨肉(飼養6~7個月,5~6台斤的公紅面番鴨)、老薑(閩南語薑母)、芝蔴油、中藥藥材包,以米酒引出藥材功效,屬性平溫、油而不膩的養生料理[1]。
目录
台灣味的薑母鴨
薑母鴨一詞最早出現1968年《聯合報》冬令進補的報導中,不過,要一直到1981年,田正德先生在板橋創立了帝王食補薑母鴨之後,薑母鴨才漸漸轉變成了一種火鍋菜品,並為大眾接受和喜愛。
薑母鴨,顧名思義,是老薑與鴨的結合,而這也正體現了台灣本土火鍋的食補元素,因為老薑是溫補不可或缺的要角。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老薑能袪寒,並且增進血液循環,改善虛寒體質。而薑母鴨的做法,正是將老薑拍扁後用麻油爆香,以薑2斤、麻油2斤的比例。然後加入切塊的鴨肉翻炒後,再加入獨家的由中藥所調配的香料後燉煮,或是放入高壓鍋。也因為如此,在老薑用量需求大的秋冬,其價格可以比夏天貴一倍。
薑母鴨成為台灣味的靈魂,其實不是薑母、也不是鴨,而是麻油雞中的兩大元素——麻油和米酒。而其中,「紅標米酒」不但在許多的台菜中不可或缺,更深深植入了薑母鴨的味覺分子之中。
到了秋冬季節的用餐時間,各大火鍋店的人潮總是絡繹不絕。雖然統計資料不盡相同,但在大多數的樣本中,麻辣鍋一直穩居台灣火鍋菜品的寶座,而第2、第3名,則是羊肉爐和薑母鴨在廝殺拼奪。 不過,與源自川渝的麻辣鍋、源自東北的酸菜白肉鍋、北京的涮羊肉或是日本的涮涮鍋相比,台灣本土的火鍋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屬於食補的藥膳火鍋,而這其中的代表,則是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以及羊肉爐。
的確,冬天走在台灣的街頭,雖然不是三步一間、五步一家。但幾乎是每個區的街邊巷尾,都可以不經意地看到那黑色鴨身與紅面鴨頭,以及寫著大大的「食補」二字的招牌。根據業者統計,台灣的薑母鴨店約有1000家之多,年營業額100億元,每年要吃掉300萬隻鴨,也就是1500萬鍋的薑母鴨,而且只開半年[2]。
薑母鴨的靈魂—「麝香鴨」
相傳這道美食流傳已3千多年,商代御醫吳仲以麻油炒鴨肉和老薑母,用燒酒燉煮,厚味無比,並命名為薑母鴨。皇帝食用後,筋脈通暢,身體康健,精力振奮,於是欽點為宮廷御膳。隨著歲月流轉,薑母鴨這一宮廷御膳才逐步在民間風行。目前這道美食的靈魂主角紅面番鴨,古文獻也稱為麝香鴨,其典故並非鴨隻會分泌麝香,而是肉質鮮美,味道特殊類似麝香而得此美名,此外,亦有認為是拉丁原名之翻譯訛傳。
番鴨(Muscovy)原產南美洲巴西一帶,分類學上屬於脊椎動物門、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番鴨學名為 Cairina moschata ,鴨則為 Anas platyrhynchos ,與一般鴨隻為不同屬。Moschata 最初是源於生物學家 Ray 於《 The Ornithology of Francis Willughby 》一書中所使用的 Anas moscata 一名;由 John Ray 在 1678 年譯自拉丁文,並在其於 1713 年出版的遺作中修改為 moschata,意指「具麝香香氣的(moschata)」來稱呼番鴨。1822 年證明番鴨和Anas 是不同屬,也就是Cairina ,可是卻沒有把 moschata 種名的誤稱改正[3]。
視頻
參考資料
- ↑ 薑母鴨.
- ↑ 暖心補身的鍋物霸主——薑母鴨為什麼一定要加「紅標米酒」才好吃?.
- ↑ 食補美味薑母鴨的靈魂—「麝香鴨」.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