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公權
蕭公權(威氏拼音:Kung-chuan Hsiao,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巴人、石漚,男,江西省泰和縣人,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初六生于江西省南安縣(今大庾縣),1981年11月4日晨因胃病卒于美国西雅图其寓所。
萧公权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鳳凰國學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7年11月29日 大清江西省南安縣 |
逝世 |
1981年11月4日 美國西雅图 | (83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职业 | 政治学家 |
代表作
|
萧善政治学与社会史,学貫中西,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目录
生平
萧族自北宋末年由河南迁入江西,世代为商。萧公权尚未满月之际,母亲猝死,以姑为母;六岁时,祖父去世;十二岁时,父亲去世,由大伯抚养;待其至上海求学时,由二伯父照顾。萧曾说:“余虽早失双亲,仍得教养成人,拜旧家庭之赐也。”
民国四年萧公权考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民国七年夏,自青年会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庚申级),与其同界的有陈岱孙、李干、富文寿、陈可忠、孟继懋、刘驭万、刘师舜、高惜冰等人。五四时,萧公权与同学共创《晨锺》日报,并因此立志学习新闻。民国九年,自清华毕业,赴美求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后在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政治多元论》。
民国十五年,萧公权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後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後,迁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光华大学,抗战胜利後[1] 继续在光华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1948年,萧公权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直至病逝。
萧公权认为史家应“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
评价
萧公权之学生汪荣祖评其“身短而瘦,重仪容,性淡泊,与世无争,言辞多机智,有远旨。”
著作
-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参考资料
- 萧公权著:《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ISBN 7302125287
- 萧公权著:《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ISBN 9787807078418
- 蕭公權著:《政治多元論:当代政治理论研究》(原作名:Political Pluralis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2月1日,ISBN 9787509331613
參考文獻
- ↑ 抗战中的国家精神(6)萧公权为何批“读书不忘救国”,鳳凰國學,2015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