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蕙兰中学

蕙兰中学最初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籍传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楼淳佑桥东堍购地建校,招生兴学,校名惠兰中学堂。蕙兰中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培养出郁达夫、施锡祉、陈鹤琴、陈从周等杰出人物。

在中国,教会学校的发展是与基督教的传播共进退的,中国历代王朝对基督教的政策时常变化,但大多数都是排斥大于接受。清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基督教在中国有了发展,首先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和外国租界,如北京、天津[1]南京上海等。

民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一再表示对各宗派一视同仁,基督教在中国传布,成效惊人。而教派除了传道事工之外,并致力于各种社会事业,如建设大学、医院、书局、救济院、孤儿院等。教育方面,天主教[2]和新教都在中国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机构,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一些中国著名大学均起源于教会学校。

目录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国基督教北浸礼会差会传教士甘惠德创办蕙兰学堂于淳枯桥东侧,首届学生仅4人。二十六年停办。二十七年春复校。学额20名。

惠兰中学,为5年制中学。实行学分制。课程除国文外,仿美国中等学校设置课程,圣经为必修课,英文每周9课时。毕业生可保送美国滕纳逊大学等校学习。学堂中办有“正则印书馆”,学生经申请批准,可去印书馆半工半读。清宣统三年(1911年),更校名为蕙兰中学堂,改学制为4年。

民国12年(1923年),改学制为初、高中各3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先迁富阳场口,次迁上海,加入华东区基督教15所学校合办的联合中学。同时又与弘道女中、嘉兴秀州中学、绍兴越光中学等合设联合中学分校于绍兴。民国30年(1941年)夏,绍兴沦陷,学校停办。同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联合中学也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杭州原址复校。38年春,有高中5个班,247人,初中14个班,532人,教职员50人。

历任校长有甘惠德(美)、慕珥(美)、葛德基(美)、葛烈腾(美)、徐钺。

学校简介

惠兰中学旧址位于上城区建国中路71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籍传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楼淳佑桥东堍购地建校,招生兴学,校名惠兰中学堂。学制初为五年,后改为四年,1923年改为六年。1937年日军侵华,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复校招生。1927年以前历任校长均为外国人担任,之后始由国人担当。1951年学校同前浙大附中合并成立杭州市第二中学。原惠兰中学的大部分建筑已拆毁,现仅存惠德图书馆、“树人数德”碑、“惠兰学堂”碑座、小铜钟等。

教育成果

1998年,吴欣安同学获第29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金牌;

2000年,汤砚蔚同学获第32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金牌;

1999年,陈立先同学入选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十三个小院士之一;

2001年,郭晟同学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2006年,张维加同学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小小科学家”称号。

学校荣誉

学校合唱团等文艺团队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奖;2003年,学校篮球队跻身全国中学生篮球决赛。

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

1997年,学校党总支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宣传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9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3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自1996年以来,学校已连续三届分别被评为省、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自1998年以来,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屡获殊荣,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二届、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省教育厅颁发的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2001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近500篇,其中,获国家级一、二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以上30项,市级近50项。

视频

蕙兰中学 相关视频

两个天使告诉传教士无形能量的来历
良好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转载)天津基督教会简史,新浪博客,2014-05-21
  2. 天主教,中国政府网,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