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述道逢老边卒
《蓟门述道逢老边卒》是一首明朝诗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和发展。
明初的诗坛在政治背景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中表达了时代的创伤和个人的遭遇,以及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忧郁与彷徨,形成了凝重悲怆的基调[1]。
“ |
道逢老边卒,白发两垂颐。 不避五兵锋,向予重致词。 片言欲出口,双泪惨涟洏。 次第吐边情,一一三嗟咨。 赢卒当雄关,茕茕命如丝。 饷饩虽有常,粗粝不可炊。 仓庾隔数舍,两斛月所糜。 强者力负归,弱者易铢锱。 市贾谁欲售,竟为廪人资。 旧积与新征,交并眩所司。 陈陈恨相因,循弊无已时。 属夷时近关,仓皇势莫支。 外以助虏奸,内以邀重贻。 拂意戕逻卒,王制辄见縻。 将吏畏简书,徒增抚赉资。 即殚战士膏,莫逆猾虏姿。 爰立樵采法,以饰赋敛基。 公私倘各遂,樵采亦其宜。 乃今则不然,岁岁徒伤悲。 枵腹出关去,目昏神尤萎。 或返或见俘,吉凶难预期。 哭声应斧声,山风转凄其。 束薪未满额,公庭惧鞭笞。 侯门妻与母,对语情弗持。 尚谓官家饷,足疗数口饥。 妇人处闺阁,时艰奚能知? 寥寥升斗间,凋耗讵有差? 既均偿马金,充薪亦在兹。 沟壑立可待,十户九仳离。 |
” |
— [明代]戚继光 |
目录
明朝诗词风格
随着明朝的发展,文学风格和流派也在不断演变。从明初到明中叶,出现了多个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台阁体”、“茶陵体”、“前七子”和“后七子”等。
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内容多是应制、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对声调节奏掌握。
前七子与后七子:分别提出了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和复古、模拟、少创新的主张。其中,“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等。
晚明时期,文学风格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他们主张直写胸臆的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3。
袁宏道:倡导“性灵说”,主张在学古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力求学古与求真的统一。
明朝的文人诗词经历了从明初到晚明的演变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流派。这些发展和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展示了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通过对这些文学遗产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文人诗词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2]。
参考文献
- ↑ 第九讲:明代文学,搜狐,2017-05-12
- ↑ 国学常识——诗的种类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