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門述道逢老邊卒
《薊門述道逢老邊卒》是一首明朝詩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詩詞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時期也有着豐富的表現和發展。
明初的詩壇在政治背景的影響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文學現象和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詩人們在創作中表達了時代的創傷和個人的遭遇,以及在特殊環境中產生的憂鬱與彷徨,形成了凝重悲愴的基調[1]。
“ |
道逢老邊卒,白髮兩垂頤。 不避五兵鋒,向予重致詞。 片言欲出口,雙淚慘漣洏。 次第吐邊情,一一三嗟咨。 贏卒當雄關,煢煢命如絲。 餉餼雖有常,粗糲不可炊。 倉庾隔數舍,兩斛月所糜。 強者力負歸,弱者易銖錙。 市賈誰欲售,竟為廩人資。 舊積與新征,交並眩所司。 陳陳恨相因,循弊無已時。 屬夷時近關,倉皇勢莫支。 外以助虜奸,內以邀重貽。 拂意戕邏卒,王制輒見縻。 將吏畏簡書,徒增撫賚資。 即殫戰士膏,莫逆猾虜姿。 爰立樵採法,以飾賦斂基。 公私倘各遂,樵採亦其宜。 乃今則不然,歲歲徒傷悲。 枵腹出關去,目昏神尤萎。 或返或見俘,吉凶難預期。 哭聲應斧聲,山風轉淒其。 束薪未滿額,公庭懼鞭笞。 侯門妻與母,對語情弗持。 尚謂官家餉,足療數口飢。 婦人處閨閣,時艱奚能知? 寥寥升斗間,凋耗詎有差? 既均償馬金,充薪亦在茲。 溝壑立可待,十戶九仳離。 |
” |
— [明代]戚繼光 |
目錄
明朝詩詞風格
隨着明朝的發展,文學風格和流派也在不斷演變。從明初到明中葉,出現了多個文學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台閣體」、「茶陵體」、「前七子」和「後七子」等。
台閣體: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內容多是應制、頌德之作,藝術上講究雍容典麗,缺乏生氣。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主張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對聲調節奏掌握。
前七子與後七子:分別提出了重視真情表現的主情論調和復古、模擬、少創新的主張。其中,「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等,「後七子」包括李攀龍、王世貞等。
晚明時期,文學風格進一步多樣化,出現了以袁宏道為中心的「公安派」,他們主張直寫胸臆的抒情特徵,清新輕逸的藝術風格3。
袁宏道:倡導「性靈說」,主張在學古中貫穿作家個人的真情實感,力求學古與求真的統一。
明朝的文人詩詞經歷了從明初到晚明的演變過程,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流派。這些發展和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也展示了文人們對於文學藝術的探索和追求。通過對這些文學遺產的研究和欣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文人詩詞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軌跡[2]。
參考文獻
- ↑ 第九講:明代文學,搜狐,2017-05-12
- ↑ 國學常識——詩的種類大全,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