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中文名稱;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Ⅱ-62 批准時間;2006年 申報地區;陝西省藍田縣 非遺級別;國家級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是千餘年來流傳在陝西省藍田縣普化鎮一帶專門用於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間吹打音樂。水會音樂源於隋,盛於唐,是唐代宮廷音樂傳至民間後,經和民間音樂融合後演繹成的一種地方特色的民間樂種,帶有濃厚的唐代風格。歷史上是專為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按照演奏的內容和形式分為行樂(進行中演奏)和坐樂(室內誦經時演奏),其音樂旋律委婉、清雅細膩、悅耳動聽。[1]
2006年5月20日,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水會音樂使用的樂譜,是唐代燕樂半字譜,也稱"俗字譜",例如:樂曲《尺調敢中砂》的樂譜。從藍田三個樂社的樂譜看,大都是十個譜字,也基本相同,只有個別字不同。 代表性傳承人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鄧印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全掌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目錄
序言介紹
藍田縣位於關中平原東南部秦嶺北麓,是古長安南通荊楚巴蜀的門戶。這裡地貌奇特,山川原嶺皆有,全家嶺便坐落在橫嶺的淺嶺區,屬普化鎮北部的一個村子。全家嶺的村民有做佛事、善事的傳統習俗。
"水陸大會"通稱"水會",是-種古老的民同取水形式,是過去天旱時人們祈雨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動。民間叫"取水",也叫"祈雨"。在歷代的取水活動中伴同取水活動的這種吹打樂就叫"水會音樂"。因為它便於長途行走,也叫"行樂",水會音樂細膩悅耳,人們也把它叫做"細樂",據音樂史記,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雲:細樂……以簫管笙(qin)嵇琴方響之類合動"。在聲勢浩大的取水活動中,水會音樂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正象人們常說"水會不動樂,馬角不起駕"。
據唐段安節所著的《樂府雜錄》記載,唐貞元車間(公元785年--805年),關中-代遇到大旱災,唐德宗下令讓長安一代民眾祈雨,當時東市和西市都組織了祈雨隊伍,並進行了音樂比賽,德勝者還受剄皇上的獎賞",從那以後,祈雨比賽音樂便在關中一帶形成一種風俗。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在民間。據藍田田家村樂社老樂工講:過去田家村樂社除每年天旱時去周至縣太自山取水外,還常和西安的幾個樂社斗樂比賽,看來這種風俗流傳於沿終南山麓一帶,長安、藍田、周至等樂社都有類似的朝廟賽樂活動。
在陝西省著名的文物聖地藍田水陸庵大殿壁塑上三千七百多尊泥塑中的五百羅漢過海,那些飄弋在滔滔海洋里的珍禽異獸所拿的器樂和編排與水會器樂及編排基本類同。
據藍田《縣誌》記載,水陸庵建自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581--591年)。唐、明時期對此廟都進行過復修,而秋樹廟水會樂社和全家嶺樂社的社址距水陸庵只有三四里之遙,僅一河之隔,據調查,過去這兩個樂社在除了取水外,還常在三官廟、水陸庵朝廟奏樂念經,其經韻和水陸庵和尚農升念的經韻相同。
據藍田《縣誌》記載《禱水旱》已是古時而傳,可惜沒有記載的年代。
根據上述資料推測,藍田會音樂產生於水陸大會活動。很可能是隋唐時就流傳在民間的一種俗樂。它吸收融合有宗教音樂和其它音樂因素,屬於廟會音樂的一種,是典型的取水音樂。
藝術特色
活動
水會音樂在歷史上主要為民間廟會、取水伐馬角、大型祭祀活動、水陸道場等這樣的佛事、善事、祭祀類活動伴奏,屆時,人們便能見到浩浩蕩蕩的隊伍中響起悠揚的水會音樂。後來水會音樂主要用於取水或作水陸道場時用,每逢過年時,也會在村中神廟前吹奏,作為祭祠性娛樂活動。
類型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分為行樂和坐樂兩類,因演奏所涉事由嚴肅、莊重,故從不用於喜慶婚俗場合。水會音樂質樸、清越、雅致、細膩,與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鮮明對照。
它的高雅與民間流行的龜茲樂不同。龜茲樂是盛唐時由西域引進,因當時被宮廷認為是不入流的低俗音樂,對之不屑一顧。而在民間卻廣為流傳,至今風行不衰,無論誰家婚喪嫁娶都會用到它。水會音樂與龜茲樂不同,它的旋律委婉,清雅細膩,悅耳動聽,稱為細樂。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沉澱,原先盛行於藍田各地的水會音樂如今僅在藍田縣普化鎮能看的到了。如果不對普化的水會音樂進行挖掘搶救,恐怕不久,它將永遠從我們眼前消失了。
藍田水會音樂手抄傳譜原有八十多種曲牌,其記譜法為唐代燕樂半字譜,這也是它歷史久遠的實證。
三大樂社
水會音樂在藍田有三處,它們是藍田東川的秋樹廟村水會樂社,全家嶺村水會樂社和西川的田家村水會樂社。過去在這些樂社中,不管那家取水,都是聲勢沽大波及甚廣,取水時一般觀眾多達二三萬人。龐大的取水隊伍舉着四十多面龍鳳旗,-個直徑六七尺大的萬人傘,兩個蝴蝶扇,在笙管齊鳴鑼鼓喧天的樂曲聲中吵下"馬角"(產生出水會主角神)以"馬角"為主神發號施,令,-切聽從"馬角"指示,在水會音樂的吹秦下,"馬角"率領取水隊伍到各自的山洞,廟宇去取永,例如:藍田全家嶺樂社是在洛南縣的黃龍廟(黃龍洞)取水,距社址二百多里。秋樹廟水會樂社是在藍田的溪永洞取水,距社址五六十里。田家村水會.樂社是在周至縣的太白山取水,往返也在五六百里之遙。而馬角和音樂伴同取水隊伍到半道,就住在半道的廟裡(一般都有自己的關係廟),當取水人取水回來時,他們又把取的水護送回本地的廟裡,將取回來的水簍高懸於廟,水會音樂一直伴同到底,直等到天下雨方罷。
水會音樂也用與廟會活動,僅朝廟奏樂形式就有兩種,一種是"路拍"。另一種是"坐夜曲"。"路拍",路途行走演奏,也叫行樂,演奏時隊伍龐大,一般都是套曲形式,也全是取水樂曲。例如:全家嶺永會樂社在朝廟時路途演奏《清江頌》,《小曲子路 (pei)》、《敢中砂》組成的套曲連奏。樂曲《清江頌》、《小曲子路歪》一般緩慢悠揚。而《敢中砂》用在樂曲結束時速度較快,爭加氣奮,使套曲尾聲形成高潮,("敢"--趕字,"砂"--剎字,原譜名是同音別字是快中停止的意思)。
坐夜曲一般在念經中輪換演奏,是小型合奏形式,如:《粉紅蓮》、《散拍坐夜》等樂曲,在演奏時樂器只用吹奏樂和打擊樂小三件:木魚、磬、碰鈴。在返回的路途中,又演奏水會樂曲《編官一聯子、二聯子、三聯子》套《小曲子路拍》接((編官四聯子))組成的套曲反覆演奏。
樂譜
水會音樂使用的樂譜,是唐代燕樂半字譜,也稱"俗字譜",例如:樂曲《尺調敢中砂》的樂譜。從藍田三個樂社的樂譜看,大都是十個譜字,也基本相同,只有個別字不同。
自製笛子
秋樹廟樂社的笛子全都是自製,這些笛子是用實竹(木竹)掏通通孔後,再鑽通各音眼和吹孔,其特點沒有膜孔,比一般笛子粗而短,叫笨笛,吹奏時必須在水裡浸泡才能吹出聲音來'叫飲笛,其音色悠揚富有特色。在吹奏樂里還有笙管簫,打擊樂十多件。如。高把鼓、鑲鑲子、貢鑼、三星鑼(雲鑼)、梆子、木魚、擊子、鐺子、大鐃、鉸子、碰鈴、磬等。這些器樂在合奏時,一般有六七支笛、六七支笙,兩個低音笙(叫馬笙)和管簫組成的吹奏樂隊,與打擊樂配合演奏,方構成"水會音樂",其風格別致、清雅。
代表作品
有《清江頌》、《小曲子》、《三聯子》、《八板》、《宮調》、《老釘缸》等。
傳承意義
藍田水會音樂從樂隊樂器構成、曲目、記譜法等方面顯示了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搶救傳承這一民間特有音樂形式,對於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展有重要價值。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創後,多年來一直處於瀕危狀態,樂譜所剩無幾,樂器亦大量丟失損毀,老藝人已相繼謝世,搶救傳承工作刻不容緩。
保護計劃
2004年,縣政府撥專款2萬元,縣文化體育局向社會募集資金l萬元,普化鎮政府籌集資金0.5萬元,用於普查、保護普化水會音樂,購置樂隊服裝,增添部分樂器等,重新組建了普化水會音樂全家嶺樂社、楸樹廟樂社。縣政府計劃從2005年起,連續3年每年撥款3萬元(根據財政增長情況適當增加)專門用於搶救保護普化水會音樂。
保護措施
(一)2004年5月一7月,縣政府兩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了縣文化體育局《關於普查、搶救、保護普化水會音樂的實施方案》,以政府名義下發全縣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及有關單位,明確提出普化水會音樂是藍田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重點任務,要求全力進行搶救保護和弘揚。
(二)2005年元月,縣政府、縣文體局、普化鎮政府制定年度工作要點時,均把保護普化水會音樂作為年度主要工作之一。
(三)2005年3月一8月,縣委副書記錢文軒,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彥文,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小虎,副縣長魏桂葉、趙夏等領導,先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縣文體局、普化鎮政府對搶救保護普化水會音樂的工作進展情況,並出面協調資金,為搶救保護工作創造了條件。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專家指導的、以縣文體局局長為組長、主管副局長、普化鎮主管副鎮長為副組長的普化水會音樂保護領導小組(現已成立)。
(二)設立以縣文體局主管副局長為組長,普化鎮主管副鎮長,縣文化館館長為副組長的普化水會音樂普查工作隊(現已成立並開展工作)。
(三)設立以縣文體局主管副局長為組長、普化鎮主管副鎮長、縣文化館館長為副組長,文體局社文科科長、文化館音樂幹部、民間藝術幹部、普化鎮文化站站長、文化幹部、全嶺村水會樂社、揪樹廟村水會樂社負責人為成員的普化水會音樂培訓、輔導組(現已成立),全力培養青年愛好者。
(四)把普化水會音樂的搶救保護納入局、鎮、村等單位相關幹部年度工作考核,明確職責,實行責任追究。
(五)在大力宣傳普及的基礎上,發展普化水會音樂文化產業項目,實行招商引資,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六)藍田縣、普化鎮政府每年各籌3-5萬元的搶救保護經費。
保護內容
為保護普化水會音樂,制定五年保護計劃,此計劃由普化鎮黨委、政府負責組織實施,藍田縣非物質文化保護領導小組和縣文體局負責管理、督導,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市文化局等有關部門負責檢查、督促。
保護計劃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普化水會音樂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樂班、樂手、樂器、樂曲流傳保護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所獲相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存檔,妥善保存。
3、在有關專家指導下,開展理論研究工作,抓好普化水會音樂的基礎理論和各大類的音樂體系研究,把研究成果編撰成冊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全家嶺、揪樹廟兩個吹打樂種,兩個水會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兩個樂社60多名樂手明確保護政策,制定相關制度。
2、發展普化水會音樂,逐步建立全家嶺樂社、揪樹廟樂社各100人的普化水會音樂藝術團。
3、在普化鎮全家嶺村、揪樹廟村開展普化水會音樂普及教學培訓,不斷培養新的吹打樂手,從根本上解決新形勢下水會音樂傳承難的問題。
4、創辦以普化水會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業餘培訓職業班,從人才、從演奏水平等多方面提高普化水會音樂的藝術檔次。
5、建立以普化水會音樂文藝演出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發展公司,加速普化水會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全力組織開展活動,把農民吹打手與群眾廟會,喪俗等民俗事項相結合,廣泛開闢普化水會音樂演出市場。
6、建立普化一年一度的水會音樂文化藝術節,檢閱和促進水會音樂的傳承、發展和弘揚。
五年保護計劃
2006年 成立普化水會音樂民間藝術協會,創辦普化水會音樂業餘培訓學校。組建機構,加強培訓,提高普及率。完善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靜態保護基礎工作。
2007年-2008年 組織專業人員對普化水會音樂進行研究,建立普化水會音樂藝術團。籌建並成立普化水會音樂發展公司。建立藝術團和發展公司,加大普化水會音樂原生態保護力度。
2009年-2010年 組織專家對普化水會音樂,各大類音樂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召開普化水會音樂研討會。大力普及發展普化水會音樂,打出藍田,走向全國,加強國際間交流。撰寫出版《普化水會音樂》第一卷。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劃中,要重點建立五大保護機制,努力提高幹部、群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這五大機制是:
(一)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二)現有樂手、新生樂手、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三)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四)品牌效應與日常吹打相結合,以打造品牌帶動一般的吹打活動機制。
(五)發展水會音樂藝術與開發水會音樂產業相結合,以產業實體為依託,以發展水會音樂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
主要價值
(1)水會音樂風格文雅,深受人們喜愛: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傳承這一民間古樂,對於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展將產生重要作用。
(2)水會音樂顯示了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悠久、博大、精微,它的流傳填補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塊空白,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寶庫增添了一枚稀有的瑰寶。
(3)水會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藝術和佛教文化藝術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對研究我國佛教文化藝術也具有重要意義。
4)唐樂是我國古代音樂最燦爛的部分,但由於時間久遠,許多流傳下來的唐代古譜無法辨識,如南宋音樂家"白石道人"曾以唐代俗字譜,寫了許多歌曲而不為今人所識,研究"白石道人"多年的原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蔭瀏在西安發現了和"白石道人"所記基本一致的曲譜,經懂譜的西安民間老藝人試唱,譯出了"白石道人"的唐譜歌曲。普化水會音樂曲譜和"白石道人"的唐譜一致,藍田縣文化館音樂幹部鄧印海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依據此法破譯了水會音樂古譜,已譯出十多首曲子。因此,水會音樂的發現和保護不僅在研究唐代音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搶救保護和破譯其它唐代瀕滅音樂提供了重要佐證。
(5)普化水會音樂傳承於唐樂,而唐樂不僅對中國音樂發展起了到重要作用,也對日本、朝鮮等許多國家的音樂發展起到很大影響。普化水會音樂的發現和破譯曾引起日本音樂界的關注,因此搶救和保護水會音樂這一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無疑也具有國際性文化交流的意義。[3]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普化水會音樂自1981年普查發現以來,藍田縣委、縣政府和普化鎮黨委、政府都給予重視支持,同時也得到原陝西省副省長徐山林、原陝西省政協主席周雅光、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等領導和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普查、搶救和保護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距這一工作的目標相距甚遠,還存在許多亟等解決的問題: (一)搶救工作步履艱難。藍田是「文革」的重災區,水會音樂在「文革」時被作為封建殘渣受到重創。史家寨鄉田家村水會班主在「文革」時被迫害致死,水會音樂從此消聲匿跡。普化鎮全家嶺村和楸樹廟村的水會音樂在「文革」時也同樣遭受批判取締,大部分古樂譜和傳統特製樂器毀掉或遺失,80多種水會音樂曲牌現僅從傳抄手稿中獲得20多種,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多老藝人已相繼離世,憑記憶複製相當困難。 (二)失傳危險仍然嚴峻。普化鎮楸樹廟村水會自「文革」後已無傳承人,全家嶺村雖然在普查後搭起水會班子,由一位年輕農民傳承下來,由於種種原因,活動甚少;隨着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深入發展,村里年輕人大都外出經商務工,老人日漸減少,水會散夥,水會音樂再次陷入瀕危失傳狀態。 (三)資金困難,保護工作受到制約。藍田是革命老區,國定貧困縣,屬「吃飯財政」,資金缺口較大,投入不足。流落於外地的古樂譜和流失於民間的部分傳統樂器無資金作墊,難以追回;對現有水會音樂資料進行研究整理和搶救,搶救工作無法開展,完全以政府行為實施搶救保護確有許多困難,投資問題解決不了,水會音樂瀕危失傳狀況依然難以改變。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非遺,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360aoc個人圖書館 2017-7-23
-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 2019-12-16
- ↑ 非遺日曆丨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搜狐 2017-10-11